临海油价调整最新信息-临海油价调整最新信息今天

tamoadmin 2024-10-13

1.海南是商业化面积第几大省

2.同样在朝鲜半岛为什么朝鲜和韩国的经济状况相差很大?

3.哪里可以找到有关中东国家的一些具体资料的啊?(中英不限)

4.食品业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地位和意义

5.马路边上的车位收费合理吗

海南是商业化面积第几大省

临海油价调整最新信息-临海油价调整最新信息今天

海南是中国领土面积最大,土地面积最小的省份。海南在我国的最南边,是中国的南大门。海南岛属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如春,素来有"中国的马尔代夫"美称,这里长夏无冬,年平均气温22~27℃,最冷的时候气温也不低于16摄氏度,森林的覆盖率超过了60%,海南省雨量充沛,空气中的负氧离子含量可以达到每立方米21000个,而西安的空气中负氧离子含量每立方米只有700个左右,海南的全年蓝天可见率可以达到百分之90以上,而西安全年的蓝天可见率连百分之20都达到不了,相反西安全年的雾霾可见率差不多能达到百分之8,9十。

海南的发展分为两点三线。两点为海口和三亚,三线为东线,西线,中线。海口是海南的省会,三亚是世界知名的旅游胜地。三线中,中线禁止商品房的开发,作为原始生态保护区,相当于秦岭北丽。西线,主要做工业发展,同时海景资源为内海,洋流运动较弱,海景资源较差,结合当地的民风,较为彪悍,所以主要以普通住宅和小开发商为主,最大卖点就是价格便宜。东线,紧邻南海,海水清澈,主要作为旅游资源发展,所以以一线开发商和高端楼盘为主。而融创作为顶级豪宅开发商,对于选择土地的要求也是十分苛刻的,所以我们的项目主要也是分布于东线上。

从土地稀缺上来说,海南是个省,但是他的土地使用面积只有3.5万平方公里,只相当于延安市那么大。同时结合海南的三线发展状况,优质的土地资源十分有限。而海南四面临海,导致土地有上限,可用土地已经不多,同时它不可能像西安这样发展,西安土地不够了,把咸阳并进来,再不够,渭南也可以并进来,土地可以无限的扩充,很大程度上也是限制了房价。而国家提出来的城市集群的概念,也是为了解决一线城市土地不够用的问题,多个城市承担一个共同的使命,也就相当于将这些城市土地扩大了,最终限制了房价,也就是说这些城市一定是有房价天花板的。反观海南,海南的土地总有用完的时候,那时候,你买了房子就有,你没买就没有了。以后毫不夸张的说,你在海南有一套房子,就是身份的象征。随后再有钱,也许都买不到房子,没地了。这就所谓的稀缺,它不可能再往外扩。全国没有可以参照的城市,没有价格的天花板,它的溢价率是不可预期的。

海南省政府回收了3.1万亩存量的 住宅用地,这些用地被回收或转型,变成其他产业用地。3.1万亩相当于2018年,海南全省新供应住宅用地总量的23倍,也就是说这些土地可以供应整个海南商品房住宅用地开发20年。这些土地规划将调整为生态保护以及产业发展转型说白了这些地将用于海南的产业发展,这些回收的商品住宅用地不再适用于商品住宅用地的开发。也就是说,在海南住宅用地的数量,大大减少了许多。

海南政府发文,要求严控增量,消化存量。各市县商品住房建设要严控增量,消化存量,要先消化存量,再进行新建。尚未取得规划许可证的商品住房项目,暂缓办理规划许可手续,已取得规划许可证但尚未取得施工许可证的商品住房项目,严格管理。

中央政府又发文件明确指出大城市取消或者放松落户限制,放开户限制,人口的流入会一定程度加大,随之而来的就是需求的上涨,目前海南房产的存量并不多,在增量又跟不上的情况下,海南的房价必然会上涨。

从国家能源发展的角度讲,海南也是一定要发展起来的。海南是领土面积最大的省份,是因为包含了领海——南海。而南海又是中国能源的必争之地。南海争端,为什么美国要要跟中国争南海?为什么要涉足南海?是因为中国在南海存在大量的可燃冰,就是天然气的结晶,他燃烧后所产生的能量比石油燃烧后的能量高。而且它燃烧之后只产生二氧化碳和水,非常绿色环保。同时目前中国已经研究出了开采的技术,将可燃冰商业化,就只需解决两点问题,降低开采成本,降低运输成本。如果这一步实现了,会改变全球能源的格局。而中国的经济,将至此腾飞。所以国家是一定会将海南发展起来,为以后做铺垫。

不管从土地的稀缺性角度来讲,对红利政策角度来讲,还有能源的角度来讲,海南都是一个兵家必争之地。

所以您在海南有一套房子,以后就身份的象征,而现在就是历史性的购房时机。

海南有好空气,海南人似乎还没有意识到这也是一笔巨大的财富。

因为拥有,所以忽视。但偶尔离开海南,再重新回来的时候,这才让人们感觉到了空气清新的舒坦。

空气污染,让人们明白了什么是“雾霾”。近几年,海南“好空气”游,使得本来火爆的海南旅游再起高潮,让每一个到海南来的人都不由自主的深呼吸。

有网友计算,说北京的雾霾天气的粉尘量,相当于每人每年吸进去三块砖头。就在人们无奈感叹自己成了人肉吸尘器的时候,海南俨然成了世外桃源。

说道这里,咱们再来看看题目说的:住不住海南,就是多活几年与少活几年的区别,小编好像已经看到频繁点头称是的各位!因为事实就是这样。

海南岛的空气好在哪里?

为什么会这么好?

1.海南独特的地理环境

海南四面环海,大海对空气的净化作用非常强。

海洋性气候,风从海上来,再到海上去,吹来了湿润,带走了燥热。所以,人们到海南买房子,随房附赠的还有海南的空气。

一些在海南过冬的“候鸟一族”,奔温暖来,也奔清新来,一些有呼吸系统疾病的人,在海南住些日子,居然药不吃了,病也好了。经验之态,海南的空气能治病。

2.益于海南茂密的生态植被

海南岛的森林覆盖率全国最高,达到61%,全国第一。没人踩的地方都长树、长草了。

深山老林里,还保持着原始生态;田边地头,没有一寸空地。就是荒坡,过些日子就被绿草覆盖,绿树重重,形成了天然的大氧吧。

难怪有人出招,建议海南的空气打包卖。良好的生态文明,让海南的空气很值钱。

3.海南人对环境的一贯维护

海南要发展,但海南不能不顾环保的盲目发展。如何找准开发与环保的最佳平衡点,这考验决策者的智慧,也检验海南人的心态。

在海南,谁要是破坏环境,谁要是毁坏海防林,谁就会在海南遭遇群情激奋。

我们吃祖宗的饭,不能砸子孙的碗,海南敏感的环保意识,让海南的空气有活力。

一说海南空气好

是不是经常马上就有人给你说负氧离子

负氧离子是个什么东西?

负氧离子是空气中的分子在高压或强射线的作用下被电离所产生的自由电子大部分被氧气所获得的。其中一类因此获得一些电子的带负电荷(电子带负电荷)的氧气离子[1] 被称为“负氧离子”,另一类是健康杀手超氧自由基。

空气是混合物,由多种分子构成,由于自然界的宇宙射线、紫外线、土壤和空气放射线的影响,空气中的有些分子就释放出电子,阴离子。空气分子在高压或强射线的作用下被电离所产生的自由电子大部分被氧气所获得,因而,常常把空气负离子统称为“负氧离子”,负氧离子带负电,它无色无味。

长久待在都市密闭房间内,人们会觉得头昏脑涨,当来到森林海边、瀑布等地方的时候,我们会觉得神清气爽,这就是空气负离子的作用,空气负离子也叫负氧离子。

海南每立方厘米负氧离子含量高达10000个,为全国之最!

负氧离子被誉为空气中的“维生素”,能够通过人的神经系统调解人体机会,增强人体活性,提高人体免疫力,降解空气中的有害物质。

究其原因是海南每次下雨,雨水都是来自整洁无污染的南太平洋,这些雨水带来大量的负氧离子。

内地就不一样,雨水都是带有灰尘的。大家仔细观察三亚的建筑物,都盖十年了,依然很新很干净,不像内地的建筑物,竣工2年后满是灰尘。

这说明海南空气有很好的净化系统,却没有污染源头!

研究表明,雾霾中的有毒颗粒,是造成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原因。雾霾还是心脏杀手,雾霾不仅会引发心肌梗,还会造成心肌缺血和损伤,更会诱发老慢支、肺气肿、哮喘、支气管炎等呼吸系统疾病。

来海南,洗肺置业

海南岛西部区域,温暖的气候和相对湿度较低的环境对于老年常见的风湿、类风湿、肺气肿、气管炎、心脑血管等疾病能起到明显的缓解作用。适宜北方人居住。

对于人体的肺部和气管毛病的修复,除了温暖气温和干燥气候外,这里的空气中富含负氧粒子以及全中国最低PM2.5值等这些条件,也是得天有独厚的。

“洗肺置业”催生了中国内地居民的新购房趋势——逃离空气污染,以及让人望不到街对面的浓雾。为逃避雾霾,所以目前大量内地居民到海南置业。

在海南,你可以大口呼吸世上最干净的空气,一扫往日的雾霾,释放心中久压的负累。

最后,住不住海南,就是多活几年与少活几年的区别,住在海南能让人多活几年,你赞同吗?

同样在朝鲜半岛为什么朝鲜和韩国的经济状况相差很大?

战后朝鲜经济发展经历了一个先盛后衰的发展历程。朝鲜在80年代之前其经济发展水平,不亚于中国和越南等亚洲社会主义国家,甚至也不低于韩国。1960年时,韩国GDP与人均GDP仅是朝鲜的40%和55%,1975年时韩国GDP与人均GDP分别是朝鲜的90%和84%。直到1980年韩国才刚刚赶上朝鲜。韩国GDP与人均GDP分别是603亿美元和1589美元,朝鲜这两个数字分别为413亿美元和1161美元。此后韩国则快速发展,把朝鲜远远抛在了后面。 90年代后朝鲜经济发展则每况愈下。自1990年开始直到1998年连续9年负增长。它们分别是-3.7、-5.2、-7.6、-4.3、-1.7、-4.5、-3.0、-6.8、-1.1。直到1999年才开始出现出正增长6.2。

90年代后,随着苏东剧变,朝鲜的贸易环境日益恶化,外汇储备越来越少,原料、燃料和原油的进口激减,从而导致冶金、煤炭、电力生产大幅度下降,整个工业生产处于严重的衰退之中。1990年至1998年,煤炭产量由3 315万吨减少到1 860万吨;发电量由227亿千瓦减少到170亿千瓦;钢铁产量由336万吨减少到94.5万吨;原油进口量由252万吨减少到50万吨。由于原料、燃料、电力的严重不足,大多数大中型企业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企业设备运转率仅达到20%。进入1999年后,朝鲜工业生产开始呈现好转的迹象。据朝鲜内阁外务相白南舜说,朝鲜经济已全面出现转机,全国数千个工厂企业实现了生产正常化,1999年上半年工业生产总值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了20%。有资料表明,朝鲜2000年年电力生产同比增长了140%,煤炭生产同比增长了113%,有2500多个工厂企业超额完成了上半年的生产计划。

60年代时,朝鲜粮食生产曾取得了令人骄傲的成绩。1964年朝鲜产粮500万吨,那时仅1200万人口,既能让国民过得舒服,还有余粮可供出口,被国际舆论称为“经济奇迹”。70年代中后期,朝鲜年产粮食超过700万吨,80年代前半叶曾超过800万吨,1984年甚至达到1000万吨。但是,90年代以来直到2000年,朝鲜自产粮食每年平均在400万吨左右。2000年朝鲜的粮食总产量约为359万吨,比1999年(422万吨)减产约15%。其中1999年大米的产量为163万吨,2000年减至142万吨,玉米从192万吨减到144万吨,大豆从13万吨减到12万吨,只有红薯从31万吨增至39万吨,增产约25.8%。朝鲜目前的全国总人口为2400万左右。按平均每人每天460克粮食消费计算,朝鲜全年粮食需求量最低应为400万吨上下。朝鲜全年正常粮食需求量为746万吨左右,其中口粮480万吨,工业用粮120万吨,饲料用140万吨。可见朝鲜每年缺粮大约250-300万吨。自1991年以来每年进口80-160万吨粮食左右。

进入90年代后,随时国际经济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朝鲜对外贸易受到极大的冲击。苏联一直是朝鲜最大的贸易伙伴。1990年朝苏贸易额为25.6亿美元,占朝鲜贸易总额的54.2%。苏联解体后,1991年朝俄贸易额急剧减少到4.7亿美元,比上年减少80%以上。此后贸易额逐年减少,1995午朝俄贸易额只有2.3亿美元,在朝鲜贸易总额中的比重则下降到11%,5年间朝俄贸易规模缩减了50%以上,因此造成朝鲜对外贸易严重滑坡,贸易条件日趋恶化,进出口贸易急剧下降。1991年贸易总额由1990年的47.8亿美元下降到27.2亿美元,1992年贸易总额下降到26.6亿美元,1993年贸易总额下降到26.4亿美元,1994年贸易总额下降到21.1亿美元,1995年贸易总额下降到20.5亿美元、1998年进一步下滑至14.42亿美元。1998年朝鲜对外贸易额为14.42亿美元,同比减少33.7%,其中进口额为8.8亿美元,同比减少30.6%;出口额为5.59亿美元,同比减少38.2%。这是90年代以来,朝鲜贸易额首次低于15亿美元。1999年为14.79亿美元。2000年略有回升(19.7亿美元),2001上半年骤增八成。其中对中国钢铁产品出口增长241%,从中国进口矿物性燃料和谷物分别增长112%和89%。

朝鲜从2000年以来已把强国战略的重心转移到了经济建设上。然而,由于半岛目前的不战不和的态势,朝鲜又不可能把全部的精力用于经济建设。在今后一个时间内,沉重的军费负担仍将继续拖累朝鲜国民经济的发展,朝鲜只能继续采取“建设与军事并举”的方针。朝鲜自60年代起就一直保持对与军事工业直接相关的重工业的高投入,结果导致经济结构严重失衡,而军工生产却发展迅速,消耗了巨大的国民财富,不仅直接排挤了农业和轻工业,也排挤了民用生产资料的生产。目前,朝鲜人口总数为2300多万,朝鲜拥有现役正规军105.5万,准军事部队18.9万,预备役470万。其兵力占世界第五位。据外电报道,近年来朝鲜每年的军费支出约占其GNP的20—25%左右,1994年其军费支出为56.6亿美元,占GNP的26.7%。这种巨额的军费不能不严重阻碍并延缓朝鲜现代化的正常进程。

东欧剧变和苏联崩溃,使朝鲜失去了原来与这些国家协作保有的战略物资来源和主要的商品出口市场。这些国家停止与朝鲜进行易货贸易后,朝鲜又没有足够的外汇继续进口石油、棉花、焦炭等战略物资;而这些国家对西方国家开放市场,又使许多朝鲜商品失去了竞争力。美国对朝鲜的经济封锁和制裁,进一步缩小了朝鲜的国际经济空间。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对朝鲜进行了全面的经济封锁和制裁。东欧剧变后,在美国要求停止与朝鲜进行贸易,否则西方国家不提供贷款的压力下,东欧等国家都停止了与朝鲜的正常贸易,导致出现了朝鲜有竞争力的商品也无处输出的局面。1995~1997年连年发生的严重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给朝鲜的工农业生产造成了严重的打击。能源、原材料的短缺和工业生产的瘫痪,使朝鲜不仅难以有效地抵御自然灾害,而且不得不砍伐森林作为工业和民用能源,从而造成了大量的水土流失和自然灾害频发的恶性循环。与美国进行的核对峙,使安全问题陡升为最紧迫的课题,致使朝鲜无法根据国际形势的变化及时地调整经济结构,结果更加恶化了经济困境,逐渐降低了国民的劳动生产积极性。

解决方法和越南一样:加快市场经济改革步伐,国家政策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例如---裁军放权,改变权力高度集中于中央的模式,逐步将经济管理权下放,采取按劳分配制度,提高国民劳动生产积极性,鼓励发展个体和私人经济,扩大市场在商品流通中的作用。

韩国经济发展半个多世纪的历程,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一)动荡与恢复阶段(1945年~1961年)。韩国摆脱日本殖民统治后,经历了大规模的政治、社会和经济动荡。1948年成立的政府为恢复生产、抑制通货膨胀做出了巨大努力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1950年6月爆发的朝鲜战争,使其生产设施几近毁灭。1953年停战后,在美国及联合国的经济援助下,经过近三年的恢复,于1956年在很大程度上完成重建工作,控制了恶性通货膨胀。尽管一般认为20世纪50年代是韩国经济停滞的时期,但是,1954年韩国政府实施的“有偿征用”和“有偿分配”的农村土地所有制改革,即政府从土地所有者那里购买土地分配给实际耕作的农民,结果一种佃农耕作制度取代了传统的收益分成佃农耕作制度,使农业部门的生产率得到提高。事实上,在这个时期政府实施的几个重要政策目标,成为60年代经济较快增长的基础。1953年至1962年,韩国经济年均增长3.7%,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0.7%。

(二)高速增长阶段(1962年~1992年)。1961年5月,朴正熙军事政变上台后,开始以政府主导、出口导向和不均衡发展等战略,推进了韩国经济的有计划开发。1962年开始连续实施了6个五年经济开发计划。

这一阶段又细分为三个发展时期。20世纪60年代可谓外向型经济形成时期。“一五”期间作为振兴出口、引进外资、引进技术的步骤之一,1965年韩国和日本实现了邦交正常化。60年代,韩国国民生产总值和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都达到7.6%。1962年至1970年,国民生产总值由23亿美元增至81亿美元,增加2.5倍,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由87美元增至252美元。“二五”计划结束时的1971年,出口额由1962年的5480万美元增至10.68亿美元。

70年代是韩国实施第三、第四个经济开发五年计划,继续推进自立经济建设、解决发展不均衡时期,也是重化工业发展时期。这一时期,针对韩国国内外经济条件的变化,提出“各地区均衡发展”、“划时代地扩大出口”、加紧“重化工业建设”等目标,改善了地区间、产业间的不平衡发展。为了继续扩大出口,1973年制定了重化工业发展计划,将造船、汽车、钢铁、石化及有色金属等作为重点发展产业,对重化工业进行大规模投资。在此期间,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为11.2%,创造了该时期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率的最高纪录。同时,产业结构向工业化方向前进了一大步。1976年国民生产总值中,第二产业的比重31%超过了第一产业的比重24.8%。“四五”计划期间(1977年~1981年),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仅为5.8%。其原因是多方面的。1979年第二次石油危机、朴正熙总统遇刺,1980年光州事件及粮食的大幅度减产,重化工业投资失控,使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尽管如此,应该说整个七十年代韩国经济保持了高速增长。政府对产业结构进行了重大调整,重化学工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农业生产和农村面貌在“新村运动”的推动下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是,由于当局在宏观调控上的失误,出现了工业投资过猛,工业设备运转率过低等问题。1971年至1979年,国民生产总值由95亿美元增至614亿美元,增加5.5倍;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由288美元增至1662美元;出口由10.68亿美元猛增至150.6亿美元,年均增长39.7%。

进入80年代,韩国政府针对国际经济环境变化及国内经济波动的新形势,提出“稳定、效率、均衡”的方针,对国民经济进行了改革,在经济政策和结构调整中求发展。“五五”计划(1982年~1986年)和“六五”计划(1987年~1991年)期间,国内生产总值的平均增长率分别为9.2%和9.3%。八十年代上半期,韩国出口增长率超过进口,贸易赤字逐渐减少,1986年终于出现盈余。1984年~1985年韩国同其出口市场的发达国家产生贸易摩擦,使得出口增长速度放慢。但是,1986年以后,进入低汇率、低油价、低国际利率的所谓“三低”时期,使出口连续几年大幅度增加(1986年增加14%,1987年36%,1988年28%),经济增长率连续三年达到11%,1991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6757美元

(三)调整改革发展阶段(1993年7月至今)。1992年开始实施第七个经济开发五年计划。可是,1992年12月当选的韩国历史上第一位文人民选总统金泳三,1993年2月上台后提出了“新经济五年计划(1993年~1998年)”。在此计划中提出行政改革、产业结构和金融体制改革。1992年与中国建交。由于韩国具有的较强的价格竞争力和对日本出口大幅度增加、设备投资增加等因素,1994年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增长8.6%;1995年也保持了这种良好势头,增长甚至超过1994年,达8.9%,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突破了一万美元大关(10037美元)。1996年由于日元升值导致韩国出口下降和设备投资减少,经济增长率回落为7.1%,可是,在这一年韩国成为了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成员,这标志着韩国基本上摆脱了发展中国家的地位,进入发达国家行列。然而,1997年10月开始韩货价值暴跌,被卷入亚洲金融危机漩涡之中。97年11月末,韩国可用外汇储备降至73亿美元,陷入无法支付外债之困境。韩国政府不得不于当年11月21日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申请金融救助,并于12月1日与IMF签订了金融救济协议。550亿美元的紧急资金救助计划实施后,不稳定的外汇状况随着1998年1月韩国政府同国外债券组织签订短期外债向中长期转换的协定后开始趋于稳定。以IMF的金融救济为契机,韩国摆脱了全国范围的危机。而受到金融危机洗礼的韩国经济,九十年代末进行了多方面的调整和改革。进入21世纪以来,调整改革中的韩国经济,于2000年显示出有力的增长,其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5%,2001年有较大幅度的回落,增长3.8%。2002年新当选的卢武玄总统提出了四大方面的经济施政纲领。2002年经济年均增长7.0%。而2003年仅增长3.1%,国内生产总值为6012亿美元,人均为12646美元。

纵观韩国经济的发展,“根据霍利斯·钱纳里(H.B.Chenery)的研究,韩国经济的主要转换增长时期(transitional growth)为1963年~1983年。1963年随着第一次经济五年计划的制定实施,工业化正式启动。1970年韩国成为了新兴工业化国家(newly industrialization country)。1983年韩国经历了1979年的第二次能源危机,1980年负增长后经济得以恢复,并在经济稳定基础上促进自律化、开放化。”而经历了1997年金融危机带来的经济发展历史上最为惨痛的挫折之后,韩国经济正在进行全面改革,并取得了初步成效。

韩国不同历史时期促进经济发展战略及其评价

通过韩国经济发展轨迹可以发现促成其经济快速增长的原因,从世界经济发展宏观角度来讲,韩国处于后发展国家可以利用更发达国家技术革新成果,“浓缩”工业化进程之优势地位;以及超越传统贸易理论所指出的一个出口国需先在本国国内市场上充分收集消费者偏好使其成熟后再向国外市场扩张的漫长过程;还有对像韩国这样资源匮乏国家,战后节约资源型技术得到的快速发展,使其经济发展中资源匮乏束缚得到大大缓解;亚当·斯密的贸易理论,即“在不使用武力的前提下,富国与穷国之间的贸易将使双方受益,而后者比前者受益更多”又一次得到部分验证。而从韩国本身来讲,政府实施的以下几种经济增长战略不能不为其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因素。

(一)政府主导型经济发展战略。所谓政府主导是指政府的“定向”和“导向”在经济运行和发展中起作用。对韩国政府主导型的经济发展战略可以简单概括为:政府规划、指导、管理和调控经济。其主要手段是:首先,运用经济开发战略,宏观调控经济发展方向。韩国政府60年代中期提出了“出口主导型”经济开发战略,经济活动重点由国内市场转向国外。70年代以后,经济发展重点由轻工业转向重化工业,提出“重化工业化”经济开发战略,80年代以后,又提出“技术立国”等。其次,根据经济发展远景目标,制定五年经济开发计划,以自由与计划相结合为经济发展的指导原则,政府主导实施了一系列经济开发计划。第三,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制定各项经济政策、法规及措施并加以执行。第四,韩国政府首脑亲自干预经济。由于政府将干预经济活动视为其重点职能之一,所以,政府最高层直接干预经济、直接处理经济运行中的重要问题。

关于韩国政府主导型经济发展战略,在其经济发展初期是比较有效的。主要原因在于在韩国当时经济条件下,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体制是旨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基础上由政府充当其经济活动的总指挥。政府主导经济的主要手段为宏观经济决策、计划指导、运用经济杠杆进行干预,经济立法和行政手段等。然而,这种依靠政府主导,30年走完西方发达国家100多年才走完的工业化历程,自有其弊端。根据制度经济学的分析,制度演进存在路径依赖。由于政府主导的企业制度、金融支持政策的安排,造成了企业对政府的强力依赖。韩国大企业集团为了获得更多的政府优惠,竞相不计后果地扩张,沿着规模扩张的路径走下去。面对日趋复杂的国际经济环境,大企业集团没有适时地调整经济结构、提高经济效益以及技术创新;企业的高负债、财务结构不合理,以及企业集团的制度缺陷,终使企业管理失控。到1997年金融危机时,大企业集团纷纷倒闭也就不难理解了。韩国政府主导型经济发展的另一弊端在金融体制上表现显著。在市场经济发达国家,金融系统是一个金融市场,根据市场信号运用市场运行规律,将金融资源配置到相关部门中去,推动社会生产的正常发展。可是在韩国,其经济发展的自身特点使然,金融业的职能仅是行使政府指令、政府干预经济的工具。政府决定利率、存贷、投资等,使金融机构丧失了创新和提高效率的动因,大量的呆账成为其沉重的负担,随着经济规模的扩大,金融扭曲与滞后成为了经济发展的严重障碍。也是1997年的金融危机,将其所有弊端都展现给国人,使其始于90年代初但又未能痛下决心的改革调整不得不真正使上轨道。政府由此转向旨在减少干预、建立自由公正的市场秩序、创造稳定的市场环境上。政府这种由主导经济向重点规划经济的角色转变,使如三星电子这样的大企业集团脱颖而出,成为世界知名的跨国公司。韩国现任总统卢武玄当政之初提出的四大经济施政纲领,并非言之无物。首先提出确立自由公正的社会秩序,具体包括建造易于创业的环境、构筑透明公正的竞争机制、构筑先进的金融基础系统和进行财政税收改革。在建设东北亚经济中心国家中,提出要用东北亚时代的视野,构筑以物流中心基地与国际化金融为两翼、围绕信息高新技术产业的商务中心。而建设科学技术为中心的社会和面向广阔未来的农渔村社会都有具体内容及实施方案。由此我们不难看出,韩国政府主导型经济开发战略基本完成其使命,成为其历史的一部分。

(二)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六十年代初韩国经济发展面临着两种选择,其一,继续发展以进口替代产业为主的内向型经济,建立独立的、完整的民族经济体系,社会生产和人民所需要的产品尽量不进口或少进口;其二,面向世界市场,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发展以出口产业为中心的外向型经济,通过广泛的国际经济技术交流来带动国民经济的发展。选择后者,使韩国在国际经济贸易活动中,充分发挥了韩国当时剩余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有效地弥补了资源匮乏、国内市场狭小、资本积累不足等方面的劣势,为韩国经济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空间。

韩国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相对来讲是成功的。而这种成功源于其采取的正确方针和措施。概括起来韩国实施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有以下特点,其一,以比较优势为其出发点。针对缺乏原材料、资金不足但劳动力丰富的现状,韩国决定了首先发展劳动密集型加工出口工业。其二,适时地进行结构调整。保持出口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能够适时地进行产品结构的调整。其三,实行优惠政策,支持发展出口。尽管这些优惠政策,如直接补贴,随着外部压力的增加而不断减少,但在出口企业的发展初期,其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不平衡增长战略。韩国在增长方式的选择上,理论上受经济学家哈士曼(A.D.Hirschmann)的“不平衡发展论”的影响,认为在短时间内可以牺牲部分产业和工业部门而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点产业和重点工业,通过发展重点产业来积累资金,从而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发展[?]。在财力、物力和技术积累有限的情况下,不可能同时实现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均衡发展,因此,选择“倾斜式”的重点投资,“不平衡中求平衡”发展,采取“先工后农”,“先出口后内需”,“先轻后重”,“先大后小”,“先主导产业、战略产业后一般产业”,“先增长后稳定”,“先速度效益后技术效益”,“先内涵后外延”,“先效率后公平”以及“先增长后发展”等一系列经济不平衡增长战略。

对于韩国所推行的这种不平衡增长战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1962年至1971年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韩国重点发展投资省、见效快的轻纺工业,增加出口创汇,以此增加对基础工业设备投资和扩大生产能力资金的积蓄,取得显著成效。而70年代初期起,由于重点转向重化工业过程的过急过猛,出现了对重化工业的重复、过剩投资,降低了经济效益。再则,效率与公平上的不平衡,出现经济增长之同时工潮迭起等并非完美之现象。但从本质上看,应该说不平衡增长实际上是一种交错的平衡增长。

(四)与国际经济变动协调的产业政策与国际化发展战略。韩国在立足于自身的经济基础、发展水平,特别是在国际分工中的比较优势,及时捕捉和积极利用各个时期国际上产业结构变动的有利机遇,以其协调的产业政策来调整其产业结构。80年代开始,韩国开始推行国际化,力图把其企业全面推向国际市场,按照国际市场竞争的要求,加快产业结构的升级。冷战结束后,随着愈来愈多的国家重视发展经济,韩国更加强调其经济的国际化、世界化发展,同样,这符合了世界经济一体化、区域化的发展潮流。

(五)高科技与人力资源开发战略。一个国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高新技术及其人力资源要素的支撑。韩国历来重视教育,注重人才的培养;同时加大对科技开发的投入。而此战略得到产业界的普遍赞同,认识到企业的兴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职工的素质。韩国的大企业大都创办了职工业余学校、职工训练所、人力开发院等职工培训机构。通过教育和培训,提高职工的业务素质,增强企业的竞争力。现任总统卢武玄提出的“构筑技术中心的社会”经济施政纲领,体现了韩国在经济日趋全球化、一体化的发展中,以高尖端科学技术立国的志向。

哪里可以找到有关中东国家的一些具体资料的啊?(中英不限)

中东,一般指西亚沿地中海的一些国家和非洲的埃及等地。历史上长期以来的中东问题的核心就是巴勒斯坦问题。

公元前11世纪,犹太人的远祖希伯来人来到巴勒斯坦地区,后因罗马帝国入侵,犹太人被驱逐出该地区,在此后的1000多年间,该地区成为阿拉伯人的长期居住地。逃往西欧的犹太人饱受压迫,19世纪末兴起犹太复国主义运动,犹太人和阿拉伯人都想在这里建国。1947年11月,美国控制下的联合国通过了巴勒斯坦地区“分治”,建立一个犹太国家和一个阿拉伯国家的决议。以色列建国后,先后通过四次中东战争,占领了巴勒斯坦大片领土。此后双方冲突不断,多年的战争给巴以双方造成了惨重损失。进入90年代,在各方努力下,巴尔干和平进程加快。但由于积怨太深,、领土争端和宗教纷争及超级大国插手干预,使问题迟迟不能解决。沙龙执政之后,巴尔干冲突明显升级,中东和平问题再次陷入僵局。

学科分析

从地理学科分析:

1.该地处于“五海三洲”之地,地理位置重要。

2.这里有世界上最大的储油区,石油的储量占世界总储量的一半以上,具有储量大、埋藏浅、出油多、油质好的特点。

3.重要的位置,丰富的石油,巨大的经济利益,成为世界列强争夺的焦点。

4.该地受副热带高压带的控制,降水少,水资源极端缺乏。约旦河西岸目前80%的淡水资源被以色列人控制和消费,导致巴勒斯坦人生活和生产用水十分紧张。水资源争夺成为巴以冲突的重要原因之一。

从历史学科分析:

1.中东问题是长期以来资本主义国家殖民统治的恶果。在一战前的一千多年,巴勒斯坦地区一直是阿拉伯人的长期居住地。一战后,英国取得了在这一地区的“委任统治权”,英国支持犹太复国主义运动,世界各地的犹太人陆续迁往巴勒斯坦。

2.中东问题又是大国强权政治的产物。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控制的联合国通过了巴勒斯坦地区“分治”、建立一个犹太国家和一个阿拉伯国家的决议。1948年,犹太人国家以色列建立,但巴勒斯坦的阿拉伯人国家长期没有建立起来。在西方大国英、法、美霸权主义支持甚至直接参与下,以色列先后四次进行中东战争,侵占巴勒斯坦、约旦、埃及、叙利亚大片领土,更加剧了宗教、,使中东地区长期处于动荡之中,不但给当地人民带来了极大损失,同时也不利于世界和平,不符合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两大主题。从政治学科分析:

1.和平已成为当今世界的主题但世界并不太平,、领土争端和宗教纷争使一些地区冲突不断,严重威胁着世界和平与安全。

2.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是威胁世界和平的主要障碍。中东问题的产生及迟迟不能解决,主要是美国和苏联两个超级大国,为了争夺该地区的控制权而插手干预的结果。由于美国长期以来偏袒以色列,助长了以色列的侵略扩张气焰,加深了以色列同阿拉伯国家的矛盾,近年来虽然出现了缓和的迹象,但要真正实现和平则十分困难。

3.民族和宗教问题处理的好坏对国家的政治稳定和统一具有重要影响。中东地区动荡不安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宗教纷争和的激化。

例题剖析

例题:石油被称为“工业血液”,每一次石油危机都使西方的工业国通货膨胀、经济衰退,导致世界性的经济危机。2000年国际油价的攀升,导致欧美通货膨胀加剧,并给正在迅速发展的世界经济蒙上了一层阴影。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石油是地质时期 大量沉积在湖泊和海洋中变成 ,经过复杂的地质作用富集起来,它多半形成在 代及 代的湖盆和大陆架上。西亚最主要的产油国是伊朗、 、 和沙特阿拉伯。

(2)历史上由于该地区主要产油国大幅度提高石油价格和伊斯兰革命,政局动荡,两次引发“石油危机”。简述两次石油危机的影响。

(3)2000年以来,世界油价一路攀升,由每桶不到10美元提高到40多美元。国际能源署一份报告认为,全球油价仍将维持高位。过高的油价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请说明油价过高将给世界经济造成哪些影响。

剖析:此题以石油这一最重要的常规能源为切入点,综合考查石油的成因、分布及其对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考查考生对地理知识的识记能力和对历史、政治知识的理解、运用能力。回答第(2)问,学生往往抛开两次中东石油提价所导致的世界性经济危机泛泛而论,不结合课本具体知识。回答第(3)问,学生往往只考虑对石油进口国的影响,而不考虑对石油输出国的影响,且容易停留在经济知识上,而不注意上升到国际经济新秩序的高度来认识问题。

(1)低等生物 有机质 中生 新生 伊拉克 科威特

(2)两次石油危机分别引发了20世纪70年代初和70年代末的经济危机;结束了资本主义世界长达20多年的“黄金时代”,出现了经济发展缓慢、停滞和通货膨胀并存的“滞胀”局面。

(3)石油作为一种关联性很强的产品,价格过高,会导致相关产品生产成本的增加,物价上涨。特别是依赖进口的石油消费国将会出现通货膨胀,其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也将下降。对石油输出国而言,可以提高经济效益,保护不可再生资源,有利于长远发展,有利于争取有利的国际贸易地位,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中东地理位置重要,素有“五海三洲之地”之称。中东地区是亚欧非三洲的接合部,且正好位于东半球大陆的中心。中东周围环绕着黑海、地中海、红海、阿拉伯海、里海和波斯湾等国际海域,这些海域大大便利了中东与世界各地的联系。沟通上述海域的博斯普鲁斯海峡、达达尼尔海峡、苏伊士运河、曼德海峡和霍尔木兹海峡等,是重要的国际航道,也是扼守这些航道的重要门户。中东地区这种适中、临海的地理位置,使之成为沟通大西洋和印度洋、东方和西方、欧洲经西亚到北非的联系纽带和十字路口,从而在世界政治、经济、军事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

战略要地 中东位于欧亚非交接地

资源宝地 石油,石油,还是石油

历史原因 例如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的历史原因

宗教冲突 例如耶路撒冷是犹太,基督,伊斯兰教的圣地

其他地区各国在此为了各自利益(主要是石油)使得关系非常复杂。

第一次中东战争(亦称巴勒斯坦战争)

1947年11月第二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巴勒斯坦分治决议。规定在巴勒斯坦建立阿拉伯、犹太两个国家和耶路撒冷市国际化。阿拉伯各国坚决反对分治决议与建立犹太国家。1948年5月14日英国结束对巴勒斯坦的委任统治。犹太人于当日下午宣布建立以色列国。次日晨,埃及、外约旦、伊拉克、叙利亚、黎巴嫩等阿拉伯国家出动4万军队(后增至6万)向以色列进攻,占领耶路撒冷东城区(旧城)、比尔谢巴等大片土地,逼近以“临时首都”特拉维夫。开战时,以色列武装力量约3万人,经紧急扩军,采购武器,统一各派武装力量,最后发展到10万人,并于7月、10月和12月展开反攻与进攻。阿方由于内部矛盾,缺乏统一指挥,且受帝国主义掣肘,结果战败。阿军亡约1.5万人;以军亡约6000人。1949年2~7月,埃、黎、约、叙分别同以签订停战协定。巴勒斯坦除加沙地区和约旦河西岸部分地区外,均被以色列占领。近百万巴勒斯坦阿拉伯人被赶出家园。

第二次中东战争(亦称英法以侵埃战争或苏伊士运河战争)

1956年,英、法和以色列借口埃及收回苏伊士运河公司和禁止以色列船只通过运河与蒂朗海峡,向埃及发动进攻,企图重新控制运河和镇压阿拉伯民族解放运动。10月29日,以军1个伞兵营在西奈半岛米特拉山隘空降,地面部队也越过边界进入西奈,配合英、法尔后的进攻。当时埃及总兵力约15万人,有坦克500余辆,作战飞机250余架(堪用者仅100余架)。埃及总统纳赛尔为集中兵力保卫运河,下令驻西奈的3万部队撤回运河区。以军共出动10个旅,由装甲部队率先突击,5天内占领西奈和加沙地区。31日,英法联军出动各型舰艇100余艘(含航空母舰和巡洋舰10余艘),先以200余架飞机袭击埃海、空军基地,掌握制海权、制空权;11月5日,在塞得港、富阿德港附近要点实施伞降和直升机机降;6日,出动2.2万名登陆部队占领上述港口。埃及军民坚决抵抗侵略者,尤其在保卫塞得港战斗中,充分发动和武装群众,军民联合,英勇作战,并利用美、苏和英、法之间的矛盾,在全世界人民声援下,英、法、以于6日深夜被迫同意停火和撤军。埃军亡1600余人,损失飞机210余架;英、法、以军亡200余人,损失飞机约20架。英、法军于12月撤离。从此,美国便进一步插手中东事务。以军于次年3月撤离加沙地区和西奈半岛(由联合国部队进驻加沙和亚喀巴湾沿岸地区),但取得了通过蒂朗海峡的航行权。

第三次中东战争(亦称六五战争)

1967年阿、以矛盾和美、苏对中东的争夺加剧,以色列在美国支持下进一步向外扩张,借口埃及(当时称阿拉伯联合共和国)封锁亚喀巴湾,于6月5日向阿拉伯国家发起突然袭击。以军乘埃军早饭和军官上班前戒备松懈之机,集中使用200架飞机空袭埃及各空军基地,将埃军绝大部分飞机摧毁于地面,尔后又击毁叙利亚、约旦大量飞机;并出动22个旅实施多方向快速突击,4天内占领西奈半岛和加沙地区,继而攻占耶路撒冷东城区和约旦河西岸地区,10日攻占叙利亚戈兰高地。埃及对以军突袭估计不足,损失惨重。约、埃、叙先后被迫同意停火。结果,以色列又占领6.5万多平方公里的阿拉伯领土,数十万巴勒斯坦阿拉伯人被赶出家园(表1第三次中东战争阿以双方军事实力与战争损失概略统计)。

第三次中东战争后,阿、以对抗继续发展。埃海军舰艇于1967年10月使用舰舰导弹击沉以军驱逐舰“埃拉特”号,首创导弹击沉军舰的纪录。从1968年下半年开始,埃炮兵部队向运河东岸以军实施大规模炮击。以军则从1969年下半年开始向运河西岸包括开罗周围地区实施战略空袭。双方还各派突击队偷袭对方。1970年8月停火。这两年的战斗被称为“消耗战”。阿、以双方分别从苏、美得到新式武器装备,为下次战争做准备。苏、美对中东的争夺加剧是导致第四次中东战争的重要国际原因。

第四次中东战争(亦称十月战争)

1973年10月,埃、叙为收复失地和摆脱美、苏造成的“不战不和”局面,向以色列开战。伊拉克、约旦、阿尔及利亚、利比亚、摩洛哥、沙特阿拉伯、苏丹、科威特、突尼斯和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派部队或飞机参战。埃及(总统萨达特)企图收复运河东岸部分失地,为尔后通过谈判收复西奈半岛创造条件。叙利亚(总统阿萨德)企图收复全部戈兰高地。埃、叙为达成进攻的突然性,采取反复动员复员、进行军事演习等多种欺骗措施并把开战时间选定在伊斯兰教斋月(穆斯林白天斋戒)和犹太教赎罪日(教徒当日斋戒,停止一般公务活动),隐蔽进攻企图和进攻时机。以色列于1967年侵占埃、叙部分领土后,扩大了防御纵深,并在运河东岸构筑巴列夫防线和在戈兰高地构筑防线,转取守势战略。以军自恃有强大的空军、坦克部队和侦察情报系统,骄横麻痹,疏于戒备。直到开战前数小时,以统帅部(总理G.梅厄、国防部长M.达扬等)仍认为埃、叙不敢发动进攻,在西奈半岛只驻4个旅,在戈兰高地只驻3个旅。10月6日14时,埃、叙使用优势兵力在炮兵、航空火力和防空火网掩护下,分别向西奈半岛(西线)、戈兰高地(北线)同时突然发起进攻。北线,叙3个步兵师当日突破以军防线,7日,又投入2个装甲师,进抵距以本土数公里的地区。西线,埃陆军在海、空军协同下强渡运河,第2集团军3个步兵师在大苦湖以北、第3集团军2个步兵师在大苦湖以南迅速突破巴列夫防线,步兵携带反坦克导弹、火箭筒率先穿过以军各支撑点间的空隙,击毁大量以军坦克;工程兵快速破堤,9小时打开60条通道,架设浮桥12座,保障2个装甲师、2个机械化师等后续部队渡河。海军则同以军舰艇进行海战并用舰炮支援地面部队进攻。10日,埃军按预定计划停止大规模进攻。以色列在损失惨重、极为被动的情况下,迅速运员预备役部队,使总兵力增至近40万人,先以北线为重点,遏止叙军进攻并实施局部反击,集中使用空军主力向叙地面部队和防空导弹阵地展开攻击并空袭叙后方大城市。11日,以军3个师转入进攻,越过1967年停火线,形成威胁叙首都大马士革之势,并打击了伊拉克、约旦的援叙部队,夺得北线战场主动权。继之,以军将重点转向西线。当埃军于14日投入1000辆坦克展开第2次大规模进攻时,以军投入800辆坦克,步、坦、炮协同作战,并使用武装直升机和其他飞机发射“小牛”、“百舌鸟”式空地导弹、“白星眼”式电视制导炸弹等,击毁埃坦克250辆,迫使埃军当日撤回进攻出发阵地。15日晚,以军A.沙龙师向大苦湖地区埃第2、第3集团军接合部穿插突击,先头部队于16日晨在湖北侧德维斯瓦附近渡河,摧毁若干埃防空导弹阵地,为空军活动创造有利条件;架设浮桥后,又有2个师渡河,向南迂回,发展进攻;23日进抵苏伊士湾,占领阿代比耶港,对苏伊士城和埃第3集团军形成合围态势,夺得西线战场主动权。24日,埃以双方按照联合国安理会决议停战。埃、叙同以分别于次年1月和5月签署第1阶段脱离军事接触协议。至此,埃控制了运河东岸纵深约10公里的狭长地带,基本达到战略目的(1982年4月,根据1979年3月埃以和平条约,以色列完全撤出西奈半岛)。北线以军撤至1967年停火线以西。

在这次战争中,埃、叙经过周密准备对以实施突袭和两线夹击,首战告捷,使阿拉伯的民心士气为之大振。埃军渡河之役显示出诸军兵种协同作战的威力。以军动员快速,先北后西,重点用兵,化被动为主动,尤其向运河西岸的大纵深突击,对于扭转被动局面发挥了作用。双方投入的坦克、火炮、飞机、导弹等数量很大,埃、以于14日一天内共展开1800辆坦克的大会战为战争史上所罕见。阿、以分别使用苏、美当时的先进武器装备和得到苏、美战略空运的及时补充并利用苏、美侦察卫星提供的情报。埃军由萨姆-2、萨姆-3、萨姆-6、萨姆-7型导弹为主组成的防空体系,在战争初期掌握了战场制空权,使以军飞机数日内不敢进入运河空域;以军则使用“响尾蛇”、“蜻蜓”等空空导弹和“加布里埃尔”舰舰导弹对付阿军的飞机、舰艇。大规模电子对抗的展开使战场情况更为复杂,作战损耗加大。双方飞机损失的约60%、舰艇损失的80%以上,大部被毁坦克均为各种导弹所击毁(表2第四次中东战争阿以双方军事实力与战争损失概略统计)。在战略指导与作战上,广泛利用电子技术和使用各种战术导弹,是这次战争的突出特点。

第五次中东战争(亦称以色列入侵黎巴嫩战争)

1982年6月6日,以色列借口打击巴勒斯坦解放组织,从陆 地、空中和海上大举入侵黎巴嫩。到6月11日,以军占领了从贝鲁特到大马士革的国际公路 以南2800平方公里的黎巴嫩土地。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在这一地区的基地被全部摧毁,武装力 量的主力也遭到重大损失。驻贝卡谷地的叙利亚军队也受到以色列空军的重创,萨姆导弹设 施和空军力量遭到到重大损失。6月11日,叙利亚与以色列达成停火协议。接着,以色列调 集重兵对巴解总部所在地贝鲁特西区进行了长达两个多月的包围和攻击,后在联合国的调解 下,在维持和平部队的监督下,巴解总部及其万余名武装人员不得不撤出贝鲁特,分散到突 尼斯等8个阿拉伯国家。叙利亚在贝鲁特的1000多名部队也同时撤走。

伊拉克战争

2003年3月20日,美英等国以伊位克隐藏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并暗中支持恐怖主义为借口,绕开联合国安理会,公然单方面决定对伊拉克实施大规模军事打击。那么,是什么原因促使美国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在国际社会多数国家的反对下去发动一场违背民意的侵略战争?

一、推行全球战略扩张的重要步骤冷战结束后,国际力量对比严重失衡,美国在军事、科技和经济等诸多领域拥有超群优势,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确立了以维护美国霸权为总目标的国家安全战略,即霸权战略。同时制定了三大具体目标,即维护美国及盟国的安全;扩展美国经济;在世界推进美式民主。冷战后,美国的对外政策就是围绕这"一个中心,三个基本点"展开的。美利用冷战后旧格局已被打破,新格局尚未确立这一"空前绝后"的"战略机遇期",加紧全球战略扩张,企图按照自己的意愿建立单极世界。通过第一次海湾战争,美打击了伊拉克地区霸权主义,主导和控制了海湾地区的局势;通过北约东扩和科索沃战争,挤压了俄罗斯的战略空间。布什政府上台后,受共和党保守主义的影响,开始调整美国安全战备和对外政策,突出维护国家安全,将俄罗斯和中国作为潜在的战略竞争对手。"9·11"事件后,强硬的共和党新保守主义集团得势,布什政府将维护国内安全放在突出位置上,打击恐怖主义成了第一要务,将反恐与防扩结合起来,为此出台了"布什主义","先发制人"理论。"9·11"事件后,美以反恐怖为名,通过阿富汗战争实现了首次进驻中亚,增加了对南亚局势的影响力。这次对伊拉克战争,是美推行全球战略扩张的又一重要步骤,在布什的心目中,发动这场战争关系到美国的眼前和长远安全,关系到美国的世界霸权或准霸权地位。通过战争,不仅可以拔掉他恨之入骨的伊拉克这个钉子,在伊斯兰世界建立维护美国利益的战略走廊;还可以通过控制欧亚大陆的核心地带,实现对俄、欧、中、印等大国的战略牵制这一箭双雕的作用。

二、基于地源政治的战略考虑美国《国家利益》季刊2002年秋刊登了麻省理工学院政治学博士乔治·理博伊等人写的一篇文章:"应该根据各国对美国利益构成威胁的可能性来确定重点关注的国家。它们对美国安全构成威胁程度各不相同,威胁并不是单单来自一个潜在的‘匹敌的竞争对手'。在2001年9月11日前,这是对的。但是,由于美国的资源是有限的,政策制定者必须确定标准来决定哪些资源应该投入到哪些地方。"这实际是为美国政府构画了确定下一个目标的标准,即这个目标是否具有地缘政治的战略地位和战略价值,是否具有市场价值和资源价值,执掌这个地区(国家)的政权对美国威胁程度,其他国际主要力量是否具有控制这一地区(国家)的战略意图,以及美国是否有合适的时机和条件来消除这种威胁。众所周知,亚太地区是全球地缘战略力量最集中的区域,美国在亚太地区有着广泛而巨大的政治、经济、军事和安全利益。美历来认为,自己在中东有着十分重要的战略利益。2002年夏,美国防部向布什总统和国会提交的《国防报告》中,将中东列入美国重点保护的关键地区之一。"9·11"事件后,美国把铲除中东的原教旨主义温床、遏制恐怖主义威胁作为自己在中东追求的又一战略目标。随着布什政府以维护美国"唯一超级大国"地位为核心的国际安全战略的确立,中东地区在美对外战略中的地位进一步上升。伊拉克是地区大国,处于中东的中心地带,石油储量居世界第二,在中东的地缘政治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在这个极具地缘政治经济意义的区域,铲除一大强烈反美的地区性强国,对美来说具有长远的战略利益,当然不会错过机会。美国有官员曾公开声称:伊拉克是美国在中东建立军事基地的最佳位置。

三、推进美式民主、价值观在世界范围内推进美式民主、价值观,一直是美国全球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战后,美成功地对纳粹德国和军国主义的日本进行了改造,并因此深受鼓舞。布什政府更是将推行美国民主、价值观作为他这届政府的一大根本国策,并写入了2002年9月发表的《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之中,布什本人对推行美式民主具有一种近乎宗教式的热情。开战之前,布什就宣称他的目的是要为中东地区树立一个"民主"的样板,进而向整个阿拉伯世界实行民主辐射,为建立一个美国治下的世界新秩序开辟道路。支持布什战争的国防部副部长沃尔福茨更是露骨地说:"伊拉克战争是为了实现政权改变,一个民主、自由的伊拉克将为中东国家的人民树立一种典型,伊朗、叙利亚人民将从中得到启示,沙特等国也会为政权形式而不安,从而实行改革。这充分暴露了布什政府不惜一切代价发动战争的真实用意。

四、控制中东的石油伊拉克石油资源丰富,1993年已探明了石油储量达1120亿桶,仅次于沙特阿拉伯,居世界第二位,约占世界已探明总储量的10%,美政府官员从不讳言他们这一目的:控制伊拉克石油。白官鹰派代表人物之一的国防部助理国务卿沃尔弗维茨公开声称,对伊动武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石油。据《世界日报》报道,美国防部副部长沃尔福威茨在新加坡参加亚洲安全会议期间,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让我们简单地看这个问题,伊位克与朝鲜之间最大的区别在于经济资源,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别无选择,伊拉克这个国家到处都是石油。"在接受《名利场》杂志采访时又讲道:"由于美国政府官僚政治的原因,我们就把这一问题归结为:‘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另据《华盛顿邮报》报道:美为了控制伊拉克石油资源,国防部组成了由伊拉克前石油官员和美国公司的执行官参加的一个委员会,负责监督伊拉克油田管理和尽快出售伊拉克石油。这一事实说明,美国想一手垄断伊拉克石油的图谋已成为司马昭之心。

五、项庄舞剑,意在暗算欧洲这是欧洲经济界流传的一种观点,认为美发动战争的真正目的,在于通过控制伊拉克和中东地区石油的出海口,钳制欧洲的石油来源,削弱欧洲经济,震慑欧洲资本大量进入美国,从而打击欧元,甚至使其破产,以维护美元在国际金融体系的霸主地位。欧洲的经济规模和金融市场的规模与美国相当,如果未来不出现其他主要货币挑战美元地位的情况下,欧元的确可能与美元平分秋色。那么,欧元的挑战会给美国带来多大损失呢?有人进行了计算,美国的损失最高可达到2.5万亿美元,也就是说,美国人均1万美元左右。与伊拉克战争做比较,战争及战后经济重建所需费用,尽管各方的估计很不相同,但最高的估计是2000亿美元。这样看来,通过伊拉克战争打垮欧元,从成本效益的角度看,暗算欧元的动机确实可以成立的。但我认为现实的可能性比较小,尽管中东地区的石油储量大约占世界的70%,但其出口却是占世界石油交易的40%,中东之外的俄罗斯、墨西哥和委内瑞拉等都是石油大国,因此,即使欧洲一夜之间无法从中东进口石油,仍然可以从其他地区获得部分石油,不至于使自己的经济瘫痪。况且在自由经济条件下,管制世界石油贸易比根除毒品还难,即使欧洲无法从中东直接进口石油,它还可以通过提高油价的方式,轻易地让本来驶往其他地区的油船改驶欧洲。

此外,为小布什捞取政治资本,借伊拉克战争提高自己威望,以便能在2004年的总统大选中连任。同时,对伊位克开战可以从沙特阿拉伯撤军,由此解决美沙等国因基地组织而产生的主要裂痕,也无不是美国对伊动武的一个次要因素。

食品业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地位和意义

一、发展基础和发展环境

(一)发展基础

“十五”期间,我市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深化改革和结构调整为动力,持续推进“工业强市、民资外资富市、科教兴市、环境优市”战略,团结拼搏,战胜了非典疫情和百年一遇的洪水、台风等重大自然灾害,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外贸出口和招商引资力度,发展扩大消费市场,三大需求稳步增长,经济发展呈现出“速度加快、效益提高、结构优化、后劲增强”的特点。以人为本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推动城乡生产生活环境优化美化,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绩,荣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和“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成功创建“广东省文明城市”。经过5年的发展,全市经济实力迈上新台阶,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城乡面貌出现可喜变化,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有新提高,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取得新进展。这些成就,标志着我市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了新阶段,为“十一五”时期更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1、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经济实力不断壮大。

2005年全市生产总值达802.16亿元,比2000年增长65.2%。“十五”时期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58%。第一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9%,第二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2.6%,第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5%。财政收入快速增长,“十五”时期全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6.91%,比“十五”计划年均增长11%的目标提高5.91个百分点。农村经济较快发展,镇级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7%以上。

2、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协调发展基础得到加强。

“十五”期间,三次产业比重由13.8∶46.6∶39.6转变为9.9:49.6:40.5,第二产业的主导地位进一步增强。工业产业结构呈高级化趋势,轻重工业的比例由67∶33调整为58∶42。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25.5%。特色产业集群发展加快,打造出10个国家级产业基地。第三产业发展良好,在传统服务业发展壮大的同时,以信息服务业、房地产和旅游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迅速发展。农业现代化水平提高,新增一批国家级和省级名牌农产品、无公害农产品基地。

3、投资需求平稳增长,基础设施建设成绩显著。

“十五”时期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6.8%。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突破,一批重大项目建成并发挥效益。能源建设速度加快,2005年全市发电装机容量达到326万千瓦,110KV及以上变电站107座,电力供应能力不断增强。交通设施日臻完善,2005年全市公路密度达到71.6公里/百平方公里,高速公路里程达到330公里,成为全省拥有高速公路通车里程最长的地级市。港口航道建设与开发良好,水运优势日益明显,启动川岛深水港总体规划。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进一步加强,防灾减灾能力得到提高。通信基础设施发展迅速,2005年全市固定电话用户达到134万户,移动电话用户达到297.93万户。

4、经济国际化上新水平,内源型经济取得长足进步。

外贸出口快速增长,出口结构进一步优化。“十五”时期全市外贸出口总额年均增长15.1%。招商引资力度不断加强,投资环境进一步优化。“十五”期间,实际利用外资36亿美元,新增80多个超千万美元的大型项目。对内需求稳步增长,“十五”时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1.8%。民营经济迅速崛起,成为经济发展重要力量。

5、各项社会事业实现新发展,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取得新成就。

十项民心工程稳步推进。卫生事业稳步发展,公共卫生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卫生执法监督体系及医疗救治体系等三大体系建设不断加强。积极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全市参加农村合作医疗169.17万人,覆盖率71.27%。基本建立起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全面发展的社保体系。教育事业有新发展,创建了江门职业技术学院,完成中小学布局调整405所,改造老区、山区学校81所,现有省一级中小学、幼儿园共77所,江门一中新校区建成启用,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取得成效,595所学校接入江门市基础教育信息网。文化名市建设全面启动,成功举办首届华人嘉年华活动。大力推进全民健身活动,计生人口工作得到加强,2005年人口自然增长率3.66‰,期望寿命达到74.93岁。残疾人事业得到发展,建成残疾综合服务中心。

6、人民生活水平有新提高,城乡人居环境不断优化。

“十五”时期在岗职工年人均工资达到15030元,农民人均年纯收入达到5366元,年均增长分别为9.8%和3.9%。2005年我市城乡储蓄存款余额851.93亿元,比2000年增加368亿元。扶贫工作取得新成效,“十五”时期全市有264条集体年纯收入3万元以下的村实现了脱贫。治安环境不断优化,社区建设进一步加强,建成240多个“星光老年之家”。城乡生活环境进一步改善,市区饮用水源符合国家饮用水源卫生标准;空气环境质量总体上保持国家二级标准水平;城市区域环境噪声为55分贝,优于国家标准。

7、政府管理创新迈出新步伐,体制改革成效明显。

按照和省政府的部署,全面完成上一阶段行政机构改革。探索投资管理体制改革取得成效,率先对社会投资项目实行登记备案制。政府部门导入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提高行政服务效率和水平。稳步推进行政区划调整,基本理顺市辖区的管理体制。国企改革得到深化,新型国资管理体制初步形成。农村税费改革成效显著,粮食流通体制和粮食国企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财政、卫生、文化、体育事业改革工作顺利进行。

8、民主法治工作有新提高,精神文明建设有新进展。

推进法治政府建设,规范各类行政执法活动,城市综合执法体系建设有了新提高,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得到加强。基层民主进一步扩大,村民居民自治工作扎实开展。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和工商联等人民团体作用,加强媒体宣传,多层次开展精神文明活动,思想道德文化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二)发展环境

“十一五”时期,我市既面临着难得的机遇,又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总体上机遇大于挑战,有利我市经济社会加快发展。

1、发展的机遇

从国内外环境看,我市的发展面临着难得的机遇: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增强,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生产要素流动和产业转移加快,为我市进一步开拓国际市场和提高利用外资水平,发展新兴产业提供了有利条件。我国政局安定,国民经济发展进入新一轮上升期,并保持比较稳定的发展态势,为我市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国内环境。大珠三角合作和泛珠三角经济协作进一步深化,有利于我市进一步拓宽合作和发展空间。港珠澳大桥、广珠铁路和珠三角城际快速轨道的兴建,江中、江肇、江珠高速公路的上马和通车,银洲湖和川岛深水港的开发,为我市加快发展提供了资源和地缘优势。

从我市自身来看,经济社会发展具备较多有利条件:一是我市已形成了较好的产业基础,综合实力得到加强。较多工业产业集群的涌现,有利于工业结构的优化,工业生产规模的扩大和新兴支柱产业的形成,促进物流业的较快发展。二是我市前一阶段对可持续发展的自觉探索与实践,优化了投资环境,为今后发展赢得了较大的环境与土地资源利用空间,有利于在经济增长方式持续转变过程中,推进工业适度重型化和深度轻型化发展模式,增加对内外资源的吸引力。三是随着铁路、公路、航道建设的进一步展开和完善,有利于生产要素在我市的集聚和流动,并为我市开发利用丰富的海洋和岸线资源提供条件。四是我市市场化程度较高,社会稳定,秩序良好,有利于经济社会持续发展。

2、面临的挑战

从国内外环境看,国际新贸易保护主义和贸易摩擦不断增多,使对外依存度较高的我市经济受影响的可能性增大。国际市场资源性产品价格仍将处于高位,特别是短期内造成油价攀升的因素不会很快消除。同时,国内电、煤、天然气等资源产品价格逐步市场化,将直接导致资源价格上涨,预计“十一五”期间我省煤炭等原材料的调运依然紧张,这对要求能源及原材料大幅增加支撑大发展的我市将会产生一定的制约。周边国家和地区、国内及珠三角各城市竞相发展,将使我市在人才、市场、资本、技术、资源和重大项目引进等方面面临日益激烈的竞争和挑战。随着WTO过渡期的结束,国际市场国内化和国内市场国际化的关系更为紧密,我市将面临发达国家和地区在经济科技整体优势方面的更大压力。

从我市的现状看,经济社会环境仍然存在一些突出的矛盾和深层次问题。一是我市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不高,产品附加值较低,高新技术产业比重偏低。二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优化进展不快,产业素质不高、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产业竞争力不强等问题比较突出。三是自主创新能力亟待提高,高新科技龙头企业不多、规模偏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品牌少,专利申请和授权总量与质量相对偏低,高层次人才和技术工人短缺。四是区域发展不协调,城乡之间、各市(区)之间发展不平衡。五是投资需求相对不足,产业链较短,项目带动效益力度不够。六是和谐江门建设亟须推进,就业、社保、教育、公共卫生、社会治安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有待进一步解决。

面对机遇和挑战,我们必须认清形势,抢抓机遇,应对挑战,开拓创新,认真解决长期积累的突出矛盾,突破瓶颈制约和体制障碍,立足科学发展,着力自主创新,完善体制机制,促进社会和谐,奋力开创我市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二、指导思想、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抓好发展第一要务,继续深入实施工业强市、民资外资富市、科教兴市、环境优市四大发展战略,大力优化经济结构,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努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总体要求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增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把科学发展观贯穿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贯穿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各个领域,贯穿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各个阶段,贯穿于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全过程。

1、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以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握我市发展的资源承受力和环境容载力,深入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坚持节约资源和科学开发的原则,着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率先发展、协调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2、必须努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增强区域和企业综合竞争实力。

深入实施科教兴市战略,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构筑自主创新平台,建立健全自主创新机制,推动产学研结合和科技成果转化,大力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江门。

3、必须大力促进内外源经济共同发展,增强国内外市场竞争力。

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新形势下,顺应国内经济国际化与国际经济国内化的发展潮流,立足我市经济基础,发挥区位优势,深入实施外资民资富市战略,扩大对外开放,抓住国内外发达地区新一轮产业重组和产业转移的机遇,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促进我市内外源经济共同发展。

4、必须积极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

以全局的眼光谋划我市城乡区域发展格局,打破行政区划限制,调整优化城乡区域空间结构。统筹城乡规划和产业布局,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加快以中心镇和专业镇为核心的镇域经济发展,加大农村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设施的投资,促进城乡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

5、必须加快建设绿色江门,为实现生态城市目标打下良好基础。

深入实施环境优市战略,坚持〃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的原则,在工业强市和产业选择的过程中,建立起可持续发展决策、监督机制,营造宜居宜商环境。巩固提高“全国环保模范城市”的成果,争取早日实现“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和“全国生态城市”目标。

6、必须加强和谐社会建设,让改革开放成果惠及最广大人民群众。

要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从解决关系到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现实问题入手,更加重视社会发展和进步,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加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更加注重社会公平、民主法制,协调社会群体之间的利益,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构建和谐江门,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打下坚实的社会基础。

(三)发展目标

“十一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和降低能耗的基础上,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以上,2010年人均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以上,富民强市、文化名市、和谐江门建设取得新发展。

资源利用效率进一步提高,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13%以上。

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经济结构更趋合理,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产业和区域竞争力明显增强,创新型江门建设取得新突破。2010年,三次产业比例达到6∶53∶41;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35%以上;信息化综合指数达到80%。

建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格局,开放型经济达到新水平。充分利用我市区域优势和外向型经济发展的基础,进一步完善软硬基础设施,营造更为有利的环境,在国际新一轮产业重组和转移的机遇中扩大对外开放;充分利用CEPA的实施,在产业、物流、运输等方面加强与港澳合作;在推进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中进一步发挥我市作为珠三角与粤西和西南各省区的中转站作用。“十一五”时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2%以上。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人民素质普遍提高。科技、文化、卫生、医疗、体育、教育等事业全面发展。全民科技创新意识进一步增强。构建覆盖面广、惠及全民的城乡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网络。多元化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初步建立。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和初中毛入学率保持100%;大力发展高中阶段教育,创建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85%以上,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进一步办好五邑大学和各大中专院校,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35%,25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0.5年;加快教育强镇、强县(县级市、区)创建步伐,2009年实现教育强市目标。

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环境综合指标达到85分,城镇居民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2平方米以上,为创建“全国生态城市”打下良好的基础。

就业形势保持稳定,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人民生活总体达到宽裕型小康水平。2010年,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8%以内,全市城镇化水平达到65%,非农就业比重达到35%,社会保险综合参保率达到9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分别达7%和5%,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38‰以内,平均每千人口拥有医生数为2人,期望寿命达到75.5岁。

精神文明与民主法制建设取得新进展,社会治安和安全生产状况进一步好转,地方安全执法体系及应急救援体系不断健全,重大事故和职业危害得到有效控制。现代文化氛围基本形成,法治观念明显增强,全民素质和文明程度明显提高,基本形成文明法治、稳定和谐、宽容诚信的社会环境。

三、主要任务

(一)产业优化工程

1、优化结构,壮大规模,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

深入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行增量优选带动存量优化、适度重型化与深度轻型化相结合的发展模式,改造提升现有支柱产业,大力发展新兴主导产业,积极扶植未来战略产业,实现制造业的整体发展水平和综合竞争力的有效提升,使工业成为我市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和支撑力,促进现代服务业相应发展。

努力把摩托车及零配件、造纸等产业提升为国内乃至世界具有较强竞争优势的产业。进一步加大摩托车及零配件技术研发能力的培育,重视行业内的技术研发合作,建立区域性的行业技术研发中心。以信息化和现代物流为依托,构建“摩托城”销售中心,提升区域的行业特质,加大行业内的产业聚集程度。造纸业重点发展中高档产品,严格控制制浆比例,强化绿色造纸。在银洲湖纸业基地建设过程中,注意引导各类造纸企业和配套产业向纸业基地的合理聚集。大力推广工业园区热电水冷联供模式,努力实现企业废物的综合利用和园区工业用水的循环使用。

积极利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全面提高纺织、金属制品、食品、家电、建材等产业的技术水平和产品档次。发展以石化产品为原材料的化纤纺织品,实施“大化纤”生产格局,重点开发差别化和功能性纤维、弹性织物、功能面料等新型纺织面料,推动涤纶直纺长丝、高强聚酯切片和锦纶6干切片等产品上规模,建成全国重要的化纤纺织生产基地。优化金属制品产业,鼓励发展不锈钢制品、水龙头、五金卫浴等重点产品。食品工业的发展以巩固传统产品、发展新型产品并举为原则,推动食品工业体系的壮大升级,在保持现有酱料、饼干、糖果等优势产品生产基础上,重点发展特色食品、绿色食品、功能保健食品,延长农产品产业链,提高附加值,打造江门品牌的绿色食品。以家电产品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为重点,提高技术产品比重,重点发展绿色智能家用电器,开发新型、高科技含量的特种家电产品,向数字化、网络技术应用等方向发展,同时做大做强知名品牌企业集团,提高我市家电产品产业竞争力。建材制造业重点发展高档建筑装饰材料和新型包装材料,开发具有特殊功能的平板玻璃、涂料和水泥产品。

重点培育对经济增长带动作用强的电子信息、生物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等新技术产业。加快电子信息工业结构调整步伐,以计算机外部设备、电子元器件等为重点和突破口,在强化现有优势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的基础上,重点打造汽车电子产业链。扩大化学原料药品生产规模,大力推进中药开发生产,加速发展精密医疗器械产品,积极介入基因工程领域,巩固酶工程和发酵工程优势,发展饲料酶、纤维素酶、酵母深加工产品和海洋生物制品。重点发展包括纳米新材料、磁性工业材料、电子信息材料、新能源材料、先进复合材料、生态环境材料、新型建筑及化工新材料等。积极开发利用太阳能、生物质能、潮汐能等新能源,结合电厂建设,把能源产业发展成为支柱产业之一。

以大规模引进为主,大力培育和加快发展石化工业、装备制造、钢铁加工、汽车零配件、精细化工、精密制造等产业,逐步形成新的支柱产业群。调整优化工业产业布局,加快发展临港工业,打造沿海石化、钢铁、造船产业基地。抓好崖门口石化产业基地的规划与建设工作。充分发挥我市沿海深水港优势,承接周边地区提供的石化原料生产石化中下游产品,延伸石化产业链条,发展精细化工产品。加快发展机械制造业,利用我市机械制造业在广东省的比较优势,向高精度、高效率的精密制造业发展,并大力推进装备工业发展,使机械装备工业成为我市的新兴主导产业。发展钢铁的下游产品加工,培育短流程的钢铁工业,充分借助现代物流业的优势,发挥钢铁产业与机械装备业、汽车零配件等产业的联动效应。充分利用现有摩托车产业的技术、人才优势,用错位发展理念培育汽车零配件行业。

积极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发展海洋产业,建设海洋经济大市。从广度和深度两个方面拓展我市的海洋产业,形成以海洋渔业、临海工业、海洋运输业、滨海旅游业、海洋药业、海洋食品业等为主体的产业群,重点发展海产品深加工产业。同时,要加强海洋资源环境保护,有效保护鱼类资源,实现生态平衡和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调整优化服务业结构,促进现代服务业快速协调发展。

继续壮大旅游、交通运输、批发零售等在我市具有比较优势的服务业。充分利用我市丰富的旅游资源,重点开拓温泉、海洋、碉楼等品牌,完善旅游配套设施,进一步完善旅游服务体系,争创“中国最佳旅游度假休闲城市”。2010年,初步建立起能力充分、组织协调、运行高效、管理上乘、服务优质、安全环保的公路水路运输系统,与其他运输方式共同构筑布局基本协调和通畅的现代综合运输体系。大力发展现代流通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加快连锁经营从传统零售业、餐饮业向服务业的多领域渗透;鼓励发展社区超市、折扣店、便利店、社区型购物中心等新业态;高起点、高标准建立和完善摩托车及零配件、五金制品、水暖卫浴等工业品市场以及水果、蔬菜等农副产品批发市场。

大力发展物流、商务和会展等生产服务业。充分利用我市沿路、沿湖、沿江、沿海的交通优势,建立物流中心,发展物流产业。大力支持大型连锁企业、代理批发企业、第三方物流和大型工业企业建设物流配送中心;结合我市实际,规划发展物流仓储基地,以第三方物流为突破口,努力构建珠三角西部重要物流基地。大力发展法律、会计、审计、税务、咨询、评估、广告、策划、调查、就业和劳务中介、经纪代理等商务服务,积极引进、培育一批能承接国际业务的优秀中介机构。加快发展具有产业和区域特色的会展业,打造和培育更多的专业会展品牌。

培育信息、金融和科技等新兴服务业,积极创建国家信息化示范城市。加速信息技术向国民经济各领域的辐射和渗透,构建现代信息服务体系和电子商务环境。加快发展金融保险业,完善地方金融体系,积极引进境内外银行到我市设立分支机构。面向高新技术产业、优势产业和县(市、区)特色经济,建设专业孵化器、生产力促进中心和公共科技信息平台。

巩固提升居民服务和餐饮等生活服务业。建立现代社区服务体系,通过社会招标方式,把物业管理、文化娱乐、康乐保健、购物餐饮等社区服务交由各类社会服务机构承办;引导医疗、金融、保险和商业等服务企业进入社区设点,健全社区服务网络,加强社区服务信息网络建设。

深化服务业体制改革,促进服务业市场化。加快建立服务业分类管理体制,以市场化、产业化和社会化为方向,建立公平、透明、规范、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加强公共服务设施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推进服务业标准化和规范化建设,提高服务业管理水平,加强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导向,引导社会资金投向现代服务业。

引导城乡居民树立新的消费观念。促进个人服务消费由自给型向社会型转变,消费方式由自我积累型向信用支持型转变。引导居民扩大在住房、汽车、信息、旅游、休闲、教育、体育健身等领域的消费,积极开拓农村市场,努力扩大农村消费。

3、打造产业特色经济,与产业调整优化有机结合。

发挥产业集聚和企业集群优势,从整合要素、共享资源、节约成本、加强环保的要求出发,以产业特别是支柱产业为龙头,扩大并完善原有产业园区。及时调整粗放式园区发展思路,建设若干个规模大、基础设施配套水平高、生活设施完善、综合服务质量好、对外来投资者吸引力强的工业集中发展区;有条件的要建成带动性强、集中度高、竞争力强的新兴工业城,促进招商引资实现质的飞跃。加快推进市高新区、银洲湖开发区、江沙工业走廊、广海湾开发区的建设,全面提升产业集聚的规模与质量。集中有限的财政资金作为工业载体建设的引导,大力吸引外资民资参与开发。统筹发展专业镇与园区经济,从节约有限资源和建立节约型社会的高度,把专业镇经济发展与产业园区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好专业镇和产业园区的规划与建设。

4、大力提高信息化水平,推动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

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大力发展信息产品制造业,培育发展软件业,加速发展信息服务业,积极利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引进和发展信息技术含量高的新兴产业,以信息技术应用为核心,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信息人才培养与集聚,努力营造信息化发展环境。以信息化促进政府职能转变、管理创新,提高政府执政能力、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全面推进电子政务、电子商务、企业信息化、农业信息化、社会信息化、文件档案信息化的发展,把我市建设为“国家信息化示范城市”。

(二)自主创新工程

1、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强重点领域的核心竞争力。

坚持原始性创新、集成创新与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相结合的原则,大力促进自主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鼓励原始性创新,高度重视关键高新技术原始性发明的核心技术和知识产权,推进产业技术跨越式发展;强化集成创新,使各种相关技术有机融合,逐步形成一批带动性强、关联度大、优势资源集成度高的产品和产业,提升我市产业竞争力;加强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促进消化、吸收与再创新的协调引导,形成更多的外围专利,促进外源技术内源化。坚持支柱和基础产业优先、核心和关键技术优先的原则,抓好高新技术产业的自主创新,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重点鼓励在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先进制造业、新材料等领域,研发更多达

马路边上的车位收费合理吗

不合理。《机动车停放服务收费管理办法》第5条规定机动车停放服务收费实行市场调节价、政府指导价、政府定价三种定价形式。

(一)具有自然垄断经营性质的机动车停放服务(机场、码头、车站、旅游景点、住宅区的露天或地下配套停车场等停放服务)收费,实行政府指导价或政府定价。

(二)非自然垄断经营性质的机动车停放服务(商场、娱乐场所、宾馆酒店、写字楼等建筑物的配套停车场等停放服务)收费,实行市场调节价。这其中并没有对道路停车泊位的收费规定。

扩展资料

解决措施

1、科学合理规划路边停车,充分利用现有道路的闲散资源

路边停车与路外停车相辅相成。在规划停车系统时,应研究允许路边停车的定量依据,具体的标准中应考虑到不同城市区域、不同道路等级、不同道路交通状况、不同时间段的特点和停车需求,既做到保证城市道路动态交通的需要,又能够充分利用动态交通非高峰时期的城市道路资源,做到科学合理规划路边停车。

2、加强执法管理,提高驾驶员意识

过去对路边停车一般采取不收费或人工收取很低的费用等政策,驾驶员的意识中更趋向于被动收费;因此应加强对路边停车收费的宣传,同时通过严格的执法,强化这种收费行为;尤其是在采用咪表收费装置时,如果不加强路边停车的执法管理,将会使路边的停车秩序得不到有效的改善,城市基础设施资源得不到有效的补偿。

人民网-律师:"马路停车位划线收费不合法不合理" 应公开信息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