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价调整标准-油价调整办法陷阱分析
1.俄罗斯是不是掉进中等收入陷阱了
2.《系统之美》发现系统之美
3.油价上涨燃油车还有必要买吗
4.常见银行理财产品陷阱有哪些
俄罗斯是不是掉进中等收入陷阱了
是的,因为俄罗斯经济与油价息息相关。2000年到2013年俄罗斯人均GDP高歌猛进,从2000美元不到上升到16000美元,那是因为油价翻了好几倍。2014年克里米亚发生,美国联合沙特打压油价,2016年俄罗斯的人均GDP就下降到8000多美元,预计2017年到2018年人均GDP就会被中国超过。
《系统之美》发现系统之美
最近看完了《系统之美》这本书。这本书给我的最大感受就是: 世界上无处不在的系统,一切都处于变化之中。
第一章主要是讲解了一下系统中的一些基本概念,使用了一些系统思考的专业名词去描述,会让你了解到哪怕是一个简单的个人存款也是一个系统,系统无处不在。
主要是对常见的一些系统做了分析,同时我们可以从中学到:
1.由于反馈需要时间,所以反馈传递的信息只能影响未来的行为,不能立即改变系统当前的行为。
2. 对于某些系统而言,根据数据综合调整,进行分析和观察要比立即做出反应要好。
系统的层次性的多少或者是子系统与系统的目标是否相同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如果子系统的目标而非整个系统的目标占了上风,那么会产生"次优化"的结果。但如果为了追求目标性,导致“中央控制”那也同样是一种危害。
在我们现实生活中关于系统陷阱有很多案例。例如富者愈富,上瘾、把努力看的更重要等。例如目标侵蚀:当自己一天都没有努力,想要最后努力的时候,会觉得已经一天没有努力了,还是算了吧。知道了这些陷阱的存在,就可以规避他们。
有很多方法可以改变系统或者是调整系统。最让我感受到的是心智模式,其实心智模式的变化就是我们看待事物的角度或者说时间观的重塑,书中给出了对应的步骤:
利用上下班地铁的时间看完了这本书,这本书让我看到了:
1.世界上系统的存在,每天我们的生活中充斥着无数的系统:地铁、电梯、公司、餐饮、购物等等等等。
3.目标侵蚀的陷阱每天都在发生,但请不要因为这样就降低自己的标准。更不要因为每天看到各种不好的新闻,就觉得社会不够好,其实还是有很多好的消息,只是我们没有关注到。
油价上涨燃油车还有必要买吗
油价上涨燃油车还有必要买。该有的需求还是要满足用户的实际需求,而并不是短时间内就能改变的,新能源和燃油汽车目前都是马路上的常规型、常用型交通工具,目前是没有谁可以取代谁的。
但是未来新能源作为节能减排和对环境的保护来说,全世界都在倡导的,而且也随着油价的一路高升和石油慢慢的紧张,新能源也是未来的大势所趋。如果你预算足愿意尝试,可以去购买新能源汽车,毕竟和时代感还是非常强的,但如果你要跑长途,那么还是要优先考虑燃油车。
购新车注意事项
1、价位: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爱车是最好的,但是好车价格肯定不便宜,所以一定要在买车前充分考虑这个问题,根据自己的能力去选择什么价位的车。记住,没有最好的车,只有最合适自己的车。
2、警惕各种优惠:大多数人买车都是希望优惠大一点,但是如果遇到了优惠大得离谱的、购车价比原本想象中要低很多的这种,那么这时就要打起十二分精神了,因为商家是不会做亏本生意的,这种情况谨防落入不良商家设下的陷阱。
常见银行理财产品陷阱有哪些
银行理财产品通常有两种:自有理财产品和代销理财产品。自有理财产品,因为有银行自身信用背书及成熟的团队运作,安全性相对较高;代销产品,是指其他机构与银行合作,将产品放在银行的渠道上进行销售,对于代销产品,银行不负责管理,产品以发行机构自身的信用作保障。
不过,在现实生活中,银行理财产品也存在着不少坑,那么我们购买银行理财产品,需要注意哪些坑呢?首先,很多人到银行里面,看了高收益理财产品就购买,这是不对的。在购买理财产品之前,一定要先辨别清楚产品是银行自有还是代销,如果是代销产品,还要搞清具体的发行机构,看看是否可信。有些老年客户本来是买理财产品的,却变成购买了银行代销的保险产品了。
再者,即使是银行自己发行的理财产品,也都不能承诺保本保息,而预期收益率是银行对理财产品最终收益率的估值做出的评估(一般参考以往该类理财产品的收益率),但是其并不代表产品到期的实际收益率。不少银行的工作人员在销售理财产品时,喜欢把预期收益率报得很高,而没有进行相应的风险提示。
比如,银行发售的结构性理财产品,往往与黄金、汇率、国际油价等高风险标的挂钩,虽然预期收益率很高,但实际到期收益率是多少,要按照实际结算后的情况来看。而结构性理财产品由于收益波动很大,往往无法达到预期的收益率。
再者,在银行购买理财产品时,最忌讳的是遇到了飞单或虚理财。飞单指的是银行工作人员利用投资者对银行的信任,出卖不属于银行自己的理财产品(也非银行正规的代销理财产品),从中获得高额的拥金提成。在通常情况下,银行工作人员往往替房地产商销售信托产品。
虚理财,指的是银行工作人员私刻银行公章,私自制作理财协议,利用银行工作人员的身份,以高息吸收客户的资金,发行根本不存在的理财产品。这往往是,银行工作人员冒销售理财产品的名义,通过融资获取大量客户资金,再转手借给别人用于投资,收取更高利息。如果投资成功了,对方还本付息相安无事,如果借款方还不出钱,那投资者购买银行理财产品的钱很可能打水漂。
为了避免出现购买到非本银行的理财产品,建议大家:①尽量到网银或者手机银行上购买理财产品,以确保理财产品的安全性;②如果在网下购买理财产品,一定要仔细看产品的说明书,弄清楚情况再购买;③到中国理财网查询该产品是否为银行发行的正规理财产品(所有银行发行的理财产品必须要到这里登记备案)。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