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查询历次油价调整表格-如何查询历次油价调整表
1.汽柴油价今起每升涨0.22元和0.26元
2.国际石油贸易中几种价格的含义?
3.2022年邯郸89号汽油的价格是多少邯郸95号汽油油价
4.功能设计
5.对于我国现在的经济走势该怎么进行调控
汽柴油价今起每升涨0.22元和0.26元
9月1日23时55分,北京一家中石化加油站的工人在为顾客加油。新华社记者戴摄
新华网北京9月1日电。国家发展改革委1日发布公告,汽油、柴油价格将从9月2日0时起每吨上调300元,相当于90号汽油、0号柴油零售价格(全国平均水平)每升分别上调0.22元、0.26元。国家发展改革委价格司副司长许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适当提高国内成品油价格,有利于调动炼化企业生产积极性,保障国内市场供应,合理引导社会消费,促进节能减排。
他表示,自7月29日国内成品油价格下调以来,国际市场油价受多种因素影响,波动较大,涨幅较大。虽然8月31日国际油价再次下跌,但国际市场原油均价已经连续22个工作日超过4%。按照目前的成品油价格机制,国内成品油价格需要大幅上调。考虑到国内成品油市场供需情况和经济形势,国家适当控制了涨价幅度,提高了每吨300元。
7月29日,WTI(西德克萨斯)原油期货收于每桶63.35美元,8月5日上涨至每桶71.美元。虽然一度回落至每桶67美元左右,但8月下旬大幅反弹,24日升至每桶74.37美元,为去年10月15日以来的最高水平。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副主任牛莉认为,我国价格改革总体滞后。如果不按照完善的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将能源价格控制在较低水平,将不利于推动全社会节约能源,完成节能减排战略任务。
国家统计局首席经济学家姚景源认为,油价小幅上涨对整体价格影响不大,在整体价格水平连续几个月下降的情况下,短期内无需担心通胀。
近年来历次油价调整综述
2009年9月2日,国家发改委决定将汽柴油价格每吨上调300元。
2009年7月2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决定每吨汽、柴油降价220元。
2009年6月1日,国家发改委决定将汽柴油价格每吨上调400元。
2009年3月25日,国家发改委决定将汽、柴油每吨价格分别上调290元和180元。
2009年1月15日,国家发改委决定再次下调汽柴油价格,每吨分别下调140元和160元;
2008年12月19日,汽油出厂价每吨下降900元;柴油出厂价每吨降低1100元;
2008年6月20日,汽柴油价格每吨上调1000元,航空空煤油每吨上调1500元。
2007年11月1日汽油、柴油、航空空煤油价格每吨上调500元;
2007年1月14日,汽油出厂价每吨下调220元;航空空煤油出厂价每吨下调90元;
2006年3月26日,汽油出厂价每吨上调300元;柴油出厂价每吨提高200元;航空空煤油出厂价每吨上调300元;
2005年7月23日,汽油出厂价每吨上调300元;柴油出厂价每吨提高250元;航空空煤油出厂价每吨上调300元;
2005年6月25日,汽油出厂价每吨上调200元;柴油出厂价每吨提高150元;航空空煤油出厂价每吨上调300元;
2005年5月23日,汽油出厂价每吨下调150元;
2005年5月10日,柴油出厂价每吨上调150元;
2005年3月23日,上调汽油出厂价格每吨300元。
百万购车补贴
国际石油贸易中几种价格的含义?
石油价格的标定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程序。随着全球石油贸易的发展,产生了不同的石油标价方法。
石油输出国组织的官方价格:是指以沙特阿拉伯的轻油为基准的标准原油价格,是20世纪60年代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与西方跨国公司降低“标价”行为进行抗争的结果。60年代后期特别是70年代初以来,在历次部长级会议上,OPEC都会公布标准原油价格作为当时统一的官价。到20世纪80年代,由于非OPEC产油量的增长,石油输出国组织的“官价”已不起多大作用,取而代之的是以世界上7种原油计算的平均价格(7种原油一揽子价格)来决定该组织成员国各自的原油价格。7种原油的平均价即是参考价,然后按原油的质量和运费价进行调整。
现货市场价格:现货交易是传统的货物买卖方式,交易双方可以在任何时间和地点,通过签订货物买卖合同达成交易。现货市场价格有两种:一种是实际现货交易价格;另一种是一些机构通过对市场的研究和跟踪,对市场价格水平所做的估价。
期货交易价格:买卖双方通过在期货公开竞价,对未来特定月份的“石油标准合约”达成的成交价格称为石油期货价。
以货易货价格:有些国家用以货易货的方式交换其想要的物资。用这种方式时,其原油价格虽然是按照OPEC官方价格计算,但由于所换物资的价格高于一般市场价,所以实际上以货易货的油价往往低于官方价格,因而这是在市场疲软情况下一种更加隐蔽的价格折扣方法和交易手段。其最基本的形式是用石油换取专门规定的货物或服务,此外,还有以油抵债、以油换油、回购交易等多种形式。
净回值价格,又称为倒算净价格。一般来说净回值是以消费市场上成品油的现货价乘以各自的收益率为基数,扣除运费、炼油厂的加工费及炼油商的利润后,计算出的原油离岸价。这种定价体系的实质,是把价格下降风险全部转移到原油销售一边,从而保证炼油商的利益,因而适合于原油市场相对过剩的情况。
2022年邯郸89号汽油的价格是多少邯郸95号汽油油价
89号汽油的价格:
每升价格:8.35元
每吨价格:11190元
拓展信息:
89号汽油,是指它含有89%抗爆震能力强的“异辛烷”。于是辛烷值的高低就成了汽油发动机对抗爆震能力高低的指标。如果用89号汽油,当然不容易产生爆震。由于降硫、禁锰引起的辛烷值减少,以及我国高辛烷值不足,结合我国炼油工业的实际,将第五阶段车用汽油牌号由90号、93号、号分别调整为89号、92号、95号。
《车用汽油》由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研究院和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联合起草修订,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GB17930—1999,GB17930—2006和GB17930—2011。本次修订既考虑了国内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内对大气污染防治和空气质量改善的迫切要求,也考虑了车用汽油产品生产、储运和使用的现状,以及油品生产企业技术改造和汽车排放控制技术的需求,主要指标与欧洲现行标准水平相当,满足了国内第五阶段汽油车污染物排放标准的要求,有助于减少机动车排放污染物,对于保护环境,改善空气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功能设计
5.2.1.1 系统总体功能结构
本系统以海外油气与固体矿产开发利用过程中涉及的各种风险为研究对象,在各种风险评估模型与评价体系的基础上,实现开发利用过程中的风险评价、可视化展示,国家与企业实现“走出去”战略,为进行海外油气与固体矿产开发利用提供战略决策依据。系统结合W ebGIS技术、风险评价技术、数据库与数据仓库技术,构建基于.net框架下B/S模式的国外油气与固体矿产开发利用风险管理系统。
整个国外油气与固体矿产开发利用风险管理系统包括6大功能模块,分别是国家风险、运输风险、市场风险、供应风险、需求风险和系统维护(图5.1)。其中国家风险、运输风险、市场风险、供应风险、需求风险5个模块提供前台展示功能,系统维护模块主要提供系统管理功能。
图5.1 系统功能结构图
系统前台展示功能面向普通公共用户。针对5个风险模块,通过可视化技术,以多种方式展示相关的风险评估等级以及评价对象基本信息,可为用户提供直观、全面的风险评估信息,进而支持用户进行更有效的风险决策。
系统管理功能面向管理员用户,提供指标数据、基础数据、界面属性等数据的相关维护,用户权限、口令等系统参数的修改,以及数据备份和恢复管理等功能的实现(左美云等,2006),为国外油气与固体矿产开发利用风险管理系统提供比较稳定的后台支持。
整个系统基于B/S架构,根据WebGIS系统的特点与需求(周秋平,2003),上述6大功能模块在逻辑结构上按用户服务层、业务服务层、数据库服务层的3层结构构建(图5.2)。
图5.2 系统总体逻辑结构图
其中,用户服务层是用户在终端浏览器浏览的用户界面,主要提供国家风险、运输风险、市场风险、供应风险、需求风险的相关风险可视化展示功能,以及评价对象的基本信息展示功能;业务服务层是在服务器端用基于ASP.net框架构建的各种Web服务程序,如地图服务器、模型请求服务器等,用以处理用户终端的请求;数据库服务层存储并管理空间数据、属性数据、评价指标数据、模型和图形等基础数据,挖掘有用信息,响应服务层的连接交互请求等。
5.2.1.2 国家风险模块
作为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我国石油进口的50%左右来自政治经济不稳定的中东、海湾地区,因此必须考虑获得可靠石油和与油气输出国密切相关的各种风险因素。本模块旨在通过全面分析世界各地区特别是油气输出国家敏感的政治、经济和地缘等的风险信息,构建国家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建立评价模型,并将最终结果一目了然地呈现在用户面前,为用户是否选择其作为石油进口来源提供科学依据(毛小苓等,2003)。
国家风险模块分国家风险可视化和国家风险基本信息两个子模块,其结构如图5.3所示。
(1)国家风险可视化
该模块包括能源安全视角、企业投资视角和恐怖袭击的风险可视化3个部分,除显示世界各地区特别是油气输出敏感地区的国家综合风险外,还以GIS专题图来直观地展示国家地区的政治、经济、地缘风险等级。
(2)国家风险基本信息
该模块包括国家基本信息、评价指标体系、风险因素分析和风险评价结果,它们之间以逐层深入、递进的方式为用户呈现国家风险基本信息。
图5.3 国家风险功能结构图
5.2.1.3 市场风险模块
石油市场风险模块旨在评价国际石油市场综合风险,分析国际石油市场风险的趋势;同时,实时动态地进行国际油价趋势以及油价风险分析;然后,进行石油市场风险的预测,从宏观角度为石油企业和提供决策支持。
市场风险模块包括5个子模块(图5.4):石油市场系统风险评价、国际石油市场价格抓取、国际石油价格预测、石油市场风险预测与石油价格多维分析。石油市场系统风险评价将全球石油市场视为一个整体,评价石油市场的整体风险,并对析历次评价的风险;国际石油市场价格抓取模型选择美国能源部、华尔街日报、中国石油集团等网站定期公布的石油价格数据为对象,取在线自动抓取的形式获得实时的国际石油价格数据,供其他风险模块调用分析;国际石油价格预测结合国际石油价格数据和国际石油价格等,构建相应的预测模型来预测其价格的趋势;石油市场风险预测取VaR方法,对不同时间间隔的油气价格风险进行预测;石油价格多维分析模块则根据石油市场、油品、价格类型等多个维度对石油价格进行分析,并将石油价格数据导出供进一步分析使用。
图5.4 市场风险模块功能结构图
市场风险模块涉及大量的基础数据的收集和应用,包括汇率、石油价格、油价时间等;并具有和多个模块的接口,包括国际石油价格预测、石油市场风险预测、石油价格多维分析等模型程序。市场风险模块的数据获取和应用具有多种不同的方式,并具有多种模型接口处理方式,从而导致了市场风险模块的复杂性和重要性。
(1)石油市场系统风险评价
石油市场系统风险评价功能包括石油市场基础数据、石油市场系统风险评价方案及石油市场评价结果等管理(图5.5)。其中,石油市场基础数据管理包括国际石油、石油市场链接、国际油价和市场数据的信息收集、分类、整理及展示。
图5.5 石油市场系统风险评价功能结构图
1)基础数据管理。
A.国际石油。国际石油提供全球主要的5个石油信息,包括简介和地理分布。主要包括美国纽约商品、伦敦国际石油、东京工业品、新加坡和上海期货。
B.石油市场链接。石油市场链接提供了互联网上和石油市场研究相关的丰富链接,这些如表5.1所示。
表5.1 石油市场链接
C.国际油价。国际油价提供国际已经发生过的对油价有重大影响的,包含消息来源、时间、类型及概况。这些一方面供系统用户直接查询;另一方面可以在国际石油价格预测中作为油价的影响因素直接供油价预测模型调用。表5.2列出油价的典型来源,表5.3列出系统中所提供的油价类型。
表5.2 油价的来源
表5.3 油价类型
D.市场数据。市场数据提供包括外汇汇率、国际石油价格和油价的多维分析等在内的市场基础数据。
外汇汇率包括下面几种汇率数据:美元综合指数、欧元对美元现货交易汇率数据和美元对卢布汇率数据。
石油价格包括多个石油交易市场、多个石油品种、多种现货和期货价格类型和价格单位,各项数据属性的范围见表5.4。
表5.4 石油市场相关数据
除此之外,还有来自美国期货管理委员会(CFTC)的交易数据,用于评价纽约商品(NYMEX)的油气交易系统风险状况。
2)评价方案管理。
评价方案管理主要对影响石油市场系统风险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方法进行管理,其评价体系包括国际石油期货市场投机程度、典型石油价格结算货币的汇率波动程度、石油市场需求风险、石油供应风险。
3)风险评价结果管理。
风险评价结果管理是基于指标方案对整个石油市场系统风险评价结果的管理。为了对析历史评价结果,当用户进入评价结果显示页面的时候,系统自动将历史评价结果以曲线图的形式显示出来,方便用户对国际石油市场系统风险的走势进行判断,用户进行系统风险评价。
(2)国际石油价格数据在线抓取
国际石油价格数据在线抓取是市场风险模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国际石油价格数据来源主要以美国能源部和华尔街日报为主,以中石油网站的数据为补充。对国际石油价格数据的抓取选择任务设定的方式来实现,每次任务执行的时候程序自动链接相应网站,下载油价数据,经过清洗转换后上载到中心数据库,并记录详细的抓取日志记录。
(3)石油市场价格预测
石油市场价格预测基于油价基础数据和数据,对不同市场、不同油品和不同价格类型,选择不同的时间长度及频度进行预测,并取直观的走势图形式进行展现,要求内嵌到市场风险模块中,取ActiveX 插件形式完成。
(4)石油市场风险预测
石油市场风险预测旨在基于一系列油品价格,设定不同的参数,通过取VaR计算方法来预测不同周期内的油价风险值。
石油市场风险预测模型属于单独开发的程序模块。与油价预测不同,由于风险计算过程的复杂性,不取嵌入ActiveX的方式来集成该模型。对石油市场风险模型程序,取独立运行的方式,但模型输入和输出的数据与系统其他模型具有交互。模型输入来源于在线抓取模块获得的数据进行转换之后形成规范化的数据,模型运行结果存储到中心数据库,保存模型运算结果。
(5)石油价格多维分析
石油价格作为多维型数据,具有良好的按维度归并特征,可以取多维分析的形式对石油价格进行分析。分析所取的维度有油品、交易市场、价格类型(现货、多种期货合约)、单位类型等,对油价进行包括两维表、级联表、线图、比例图、雷达图等在内的表达,并且可以将分析结果直接导出为Excel等格式,方便用户进行进一步的分析。
5.2.1.4 供应风险模块
供应风险模块功能结构如图5.6所示,包括基本信息管理、供应风险指标体系管理、供应风险可视化和供应风险评价结果管理四大功能。
(1)基本信息管理
基本信息管理主要对供应风险展示所需的基本数据信息进行管理。
(2)供应风险指标体系管理
供应风险指标体系管理模块从全球油气储量、勘探开发、生产和库存风险,以及其他影响海外油气供应的不确定性因素这几方面,对供应风险的指标体系进行管理。供应风险指标体系管理又包括国家供应风险指标管理和区块供应风险指标管理,分别从国家层面和区块层面对供应风险的指标进行管理。
图5.6 供应风险模块功能结构图
国家供应风险指标管理包括储量不确定性评价模块、勘探开发风险评价模块、生产和库存不确定性评价模块和影响海外油气的其他不确定性评价模块。
区块供应风险指标管理包括储量不确定性评价、勘探开发风险评价、影响海外油气的其他不确定性评价3个小模块。
(3)供应风险可视化
供应风险可视化可以将不同地区的供应风险通过GIS技术直观展示。
(4)供应风险评价结果管理
供应风险评价结果管理可以对供应风险的评价结果进行一系列的操作,主要实现供应风险评价结果的输入、查询和维护。
5.2.1.5 需求风险模块
需求风险模块功能结构如图5.7所示,包括需求风险可视化、需求风险指标体系管理、基本信息管理和需求风险评价结果管理。
图5.7 需求风险模块功能结构图
(1)需求风险可视化
需求风险的可视化对要分析的数据和情况用GIS系统直观展示,例如说能源需求、石油需求、天然气需求,以及需求结构等。
(2)需求风险指标体系管理
需求风险指标体系管理,需要对影响需求风险的各个因素指标进行管理。需求风险指标体系管理包括经济指标评价、人口指标评价、政策指标评价和技术指标评价4个方面。
经济指标评价根据经济总量、经济增长速度、产业结构和产业结构变化率来考虑经济对需求风险的影响。
人口指标评价从人口数和人口自然增长率两方面来评价人口对需求风险的影响。
政策指标评价从气候政策、财税政策和技术政策三方面来评价不同国家的不同政策的影响。
技术指标评价从能源利用效率、能源利用效率变化率、能源结构、能源价格、能源价格变化率和能源替代技术这几个方面对技术进行评价。
(3)基本信息管理
基本信息管理主要对需求风险展示所需的基本数据信息进行管理。
(4)需求风险评价结果管理
需求风险评价结果管理是对需求风险的评价结果进行一系列的操作,主要实现需求风险评价结果的输入、查询和维护。
5.2.1.6 运输风险模块
运输风险模块功能结构如图5.8所示,包括港口风险管理、航线风险管理、承运风险管理及海盗袭击风险管理4个子模块。
图5.8 运输风险功能结构图
(1)港口风险管理
港口风险管理包括港口指标选择、港口方案评价及风险评价结果的管理。
港口指标选择管理从港口所属国家、港口吞吐量、港口仓储能力、港口安保能力及输油管最大直径等方面考虑,建立相关指标体系,并对其进行增加、修改和删除。
港口方案评价管理是通过建立的风险指标体系,选择评价方法,将港口风险进行分级管理。
风险评价结果管理是对港口风险评价指标及评价方案所得结果的管理。一方面,通过GIS技术对港口风险评价结果进行可视化,其中港口图标的不同颜色代表港口的风险值,不同大小代表港口的吞吐量;另一方面,可以对评价结果进行导出,提供风险分析报告。
(2)航线风险管理
航线风险管理包括航线指标选择、航线方案评价及风险评价结果的管理。
航线指标选择管理从航线事故率、穿越风险节点数及航程海里等方面考虑,建立相关评价体系,并对其进行增加、修改和删除。
航线方案评价管理是通过建立的风险指标体系,选择评价方法,将航线风险进行分级管理。
风险评价结果是对航线风险评价指标及评价方案所得结果的管理。一方面,通过GIS技术对航线风险评价结果进行可视化,其中航线图标的不同颜色代表航线的风险值,不同粗细代表航线的运力;另一方面,可以对评价结果进行导出,提供风险分析报告。
(3)承运风险管理
承运风险管理包括承运指标选择、承运方案评价及风险评价结果的管理。
承运指标选择管理从油轮归属、油轮平均吨位、本国油轮承运份额及船运公司安全系数等方面考虑,建立相关评价体系,并对其进行增加、修改和删除。
承运方案评价管理是通过建立的风险指标体系,选择评价方法,将承运风险进行分级管理。
风险评价结果是对航线风险评价指标及评价方案所得结果的管理。一方面,通过GIS技术对承运风险评价结果进行可视化;另一方面,对评价结果进行导出,提供风险分析报告。
(4)海盗袭击风险管理
海盗袭击风险管理包括海盗袭击数据及风险结果的管理。
海盗袭击数据管理是收集国际海事局各年各海盗区域的海盗袭击次数,并对其进行增加、修改和删除。
风险结果管理是基于海盗袭击数据来源,通过GIS技术实现海盗袭击分布的可视化管理。
5.2.1.7 系统维护模块
系统维护模块主要包括风险评价和系统管理两个子模块。
(1)风险评价子模块
风险评价子模块针对国家风险、运输风险、市场风险、供应风险和需求风险,对评价过程中涉及的评价方案、评价方法和评价结果进行管理(图5.9)。
其中,评价方案管理实现对不同风险评价方案的指标数据进行管理,主要包括已有评价方案的修改维护和新评价方案的增加。而评价方法管理实现对已有的评价指标进行权重审核和权重维护。此外,评价结果管理包括评价结果的维护和评价结果的展示。
(2)系统管理子模块
系统管理子模块包括数据和模型的管理以及系统运行管理两大功能(图5.10)。数据和模型的管理,利用计算机和各种开发工具对系统的数据进行抓取、抽取、存储、处理和应用,以及对数据模型的设计、数据的导人、数据的运算和数据的导出。系统运行的管理负责系统的正常运行与维护,包括操作日志、系统参数和权限设置等管理。
图5.9 风险评价功能结构图
图5.10 系统管理功能结构图
1)数据和模型的管理。
数据和模型的管理模块包括基础数据管理、油价数据管理和图库管理,每个管理模块又包括若干细分子功能(图5.11)。
图5.11 数据和模型的管理
基础数据管理实现对风险查询中所涉及各种对象基本属性值进行维护,包括基础数据录入和基础数据维护。油价数据管理模块实现对美国能源部、中石油、《华尔街日报》三大来源数据的动态抓取,并对它们进行数据清洗、数据转换,然后再上载到中心数据库,同时实现对油价的网页抽取。图库管理主要是实现对系统所有的集中式管理,主要包含已有的维护和新增的维护。
2)系统运行的管理。
系统运行的管理功能包括系统参数管理、系统权限管理、日志的管理和系统负载统计管理。其中,系统日志的管理又包括操作日志的管理、油价处理日志的管理和模型运行日志的管理(图5.12)。
系统参数管理对系统相关参数进行设置,包括数据抓取失败次数阈值的设置,数据抓取间隔时间的设置,以及数据保存路径的设置等。
图5.12 系统运行的管理
系统权限的管理是对登录系统前,后台用户权限的管理(徐启等,2005)。
系统日志管理的目的,是便于今后相关问题的查错,包括操作日志的管理、油价处理日志的管理和模型运行日志管理。
系统的负载统计管理负责统计在一定时间内,用户对某个或某些模块的访问量。
对于我国现在的经济走势该怎么进行调控
通货膨胀必然带来收入差距的扩大,与现阶段我们提出要缩小收入差距的迫切要求相背离,因此必须高度重视
2011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我国发展面临的形势依然极其复杂,国际金融危机后世界经济复苏缓慢,发达经济体经济增长乏力,失业率居高难下,国家主权债务危机隐患依然未除,全球流动性继续泛滥,国际大宗商品的价格和主要货币的汇率加剧波动,新兴市场资产泡沫和通胀压力不断加大。在我国经济运行当中的长期问题和短期问题相互交织,体制性的矛盾和结构性的矛盾叠加在一起,宏观调控的难度不断加大,复杂的形势提出了严峻的思考,需要我们深入的研究,正确地判断形势。
6月11日,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香港经济导报社等单位联合主办的第五届“中国经济增长与周期国际高峰论坛”论坛上,来自国内研究机构、高等院校的著名专家和学者,围绕后危机时代中国经济可持续繁荣为主题,对我国当前的内外经济环境、短期经济波动,尤其是未来如何实现经济的成功转型,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进行了充分的讨论。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张卓元:负利率不利于宏观经济正常运行
2011年前四个月C PI上涨率是5.1%,其中新涨价的因素达到2.3个百分点。按照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的计算,2011年全年翘尾的因素是2.67个百分点。这就意味着从5月份开始,即使不再有新涨价的因素加入,全年C PI上涨率还会达到近5%。从现在的情况看,6月份因为翘尾因素最高,有可能达到高峰期。今年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还在高位水平,原油的价格仍然维持在100美元/桶,粮食价格高企。国内因为气候异常,粮食涨价的预期也比较强,近来猪肉、鸡蛋价格两位数增长,水电、天然气的涨价压力也不少,最近日化产品也涨价。总之,今年到现在为止,物价上涨的压力不小。
有的经济学家认为新一轮通胀主要是输入型的,这一说法值得研究。所谓新一轮通胀大致是从2010年7月份算起,因为那个月CPI超过3%。我认为,通货膨胀和物价上涨主要不是输入型的,而是2007年以来和2009年加强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过快、信贷投放过度造成的,集中表现为货币太多、流动性过分充裕。前不久国家统计局公布,全球油价、粮价、价格的上升对中国消费物价的影响预计在30—40%之间,这就说明中国新一轮的通胀主要不是输入型的,而且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这几年这么大幅度上涨,在一定程度上是同我国多年来粗放扩张、需求过旺,推高了原油、铁矿石、铜、植物油价格上涨有关系。拉丁美洲有一位银行家说,美国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和中国的能源需求共同导致了全球的通胀。
再看货币,从2003年到2010年人民币规模七年增长了32万亿元。M 2在2004年—2010年六年增长了1.85倍,M 1也是同样,也是年均增速接近19%,以上M 2和M 1年均增速均超过了年G D P增速和C PI的上涨率,造成了流动性的过分充裕。因此从2010年7月份开始,C PI的上涨率一直在3%以上,这是通货膨胀释放和抬头的根源所在,是2007、2008年通胀的继续发展。
面对通胀需要在三方面下功夫。一是要重视通货膨胀问题。通货膨胀实际是对居民的一种征税,降低居民的实际收入,而且通货膨胀使得低收入者受损最大,而中国每一次出现通货膨胀首当其冲的是食品的价格大幅上涨,从而大大加大低收入者群体的负担。因此通货膨胀必然带来收入差距的扩大,与现阶段我们提出要缩小收入差距的迫切要求相背离,正因为这样通货膨胀如果不能够加以治理或者是任其恶性发展,必然是民怨加重,甚至危及社会稳定,因此必须高度重视。
二是要调整负利率政策。进入新世纪后,我国多数时段都是实行负利率政策,2010年2月份起到现在已经16个月一直是负利率,而且现在还看不到终结点。负利率不利于宏观经济的正常运行,负利率同样等于向普通的老百姓征税,中低收入者是负利率的最大受害者。为什么会热衷于维持负利率?最重要的原因,我认为是负利率使资金的成本低,有利于经济的粗放扩张,有利于短期G D P的快速增长。通货膨胀往往造成负利率,而负利率又带来对资金的需求过旺,不利于通胀的治理。因此,如果真的是要把治理通胀和物价过快上涨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就要改变负利率的政策,尽快使实际利率转为正值。
三是要保农业、保粮食。建国以来,包括改革开放以来,历次的通货膨胀和价格大幅度上涨都是食品价格上涨带动的。这次也不例外,比如2010年C PI上涨3.3%,其中食品价格上涨7.2%,2011年1到4月份,CPI价格上涨5.1%,其中食品价格上涨从一月到四月每个月都在两位数以上,所以稳定物价首先是要稳定农产品特别是粮食的价格,保障农产品特别是粮食的供应。目前国内种粮食和其他农产品的回报率太低,影响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很多发达国家都对农业进行高补贴,我想中国也要逐步增加对种粮从事农业的补贴,财政支出用于“三农”的部分还需要大幅度增加。
原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常务副院长林兆木:现在就应该预防通货紧缩
“十二五”规划最大的亮点就是根据国内形势的变化和国内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矛盾确定了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在现有的结构、体制和利益格局之下,实施“十二五”规划最大的难点也在于贯彻这个主题和主线。在规划实施过程中需要关注和解决三个重大的问题。
第一,保持宏观经济的稳定;第二,对投资和消费重大经济关系和经济结构进行重大调整;第三,加大经济体制改革和其他方面改革的力度。
“十二五”前期保持宏观经济稳定,最主要的问题是抑制通货膨胀。从过去我们实施五年规划的实践经验来看,经济发展不是线性的,而是有曲折起伏的。“十二五”时期可能也是如此。“十二五”时期面临的国际环境更加错综复杂,不确定因素增多,同时随着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程度不断加深,国际经济贸易、金融以及能源、粮食供求和价格的变动对我国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大。从国内来看,“十二五”前期主要是面临通货膨胀的威胁。同时也可能会因为过度投资、产能过剩,导致在2013年或以后,出现经济速度的下滑以及经济紧缩。有人可能不理解,现在不是通胀吗,怎么会通缩呢?我认为这个问题是转化的。1994年、1995年,当时主要任务是应对通货膨胀,19、1998年之后,亚洲金融危机和国内需求不足,出现产能严重过剩,导致通货紧缩。
“十二五”时期,还是面临输入型通胀的危险。根据国际上许多机构预测,今年下半年国际油价会在110—220美元/桶之间震荡。从中长期来看,2015年以前国际油价可能会继续走高,这主要是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部分石油开发项目延误,2011年到2013年期间,石油产能的增量可能出现下降。随着全球经济的复苏,特别是包括我国在内的新兴经济体增长势头强劲,全球石油需求将会继续增加,由于美元的长期贬值趋势,也会继续推高国际石油价格。从国内的因素来看,成本推动是“十二五”时期通货膨胀的一个显著特点,包括劳动力成本,成本和融资成本的上升。
这几个因素中,我觉得比较复杂的一是输入型通货膨胀,我们不掌握主动权;二是各种成本要素的推动,多年的欠债,现在到了偿还期,同时食品、能源等需求弹性较少,因为工资、粮食价格都会加入所有商品的成本,所以“十二五”时期抑制通胀尤其要防止工资投入价、农产品价格和工业品价格、上游产品价格和下游产品价格互相推动、轮番上涨的形势。
关于产能过剩问题。主要由这些年的高投资引起的。上个世纪90年代,投资率平均为37 .8%,2003—2010年,连续八年上升到40%以上,去年达到了历史顶点48.6%。最终消费率上世纪九十年代平均是60%,2007年到2010年持续下降,降到了50%以下。2010年降到了47.4%。其中居民消费率90年代平均是45.6%,2005年-2010年连续六年降到40%以下,去年降到了33.8%这样一个历史的低点。投资和消费严重的失衡,将是导致未来产能过剩和可能引起经济下滑的因素。
关于金融不良问题,最主要的是金融领域可能会出现“潮水效应”。根据日本学者对本国经济的研究发现,不良问题在经济繁荣时期看不出来,一旦经济下滑、水落石出就看出来了。大银行因大到不能倒,但中小银行首当其冲。我国居民比例非常小,不太可能发生美国的次贷危机,但我们要看到另一方面的问题,就是贷给地方主导的投资项目。另一方面,因为这种项目是长期的,短时间不良只要能够付息,不良从银行的五级不良中反映不出来,但从中长期来看这个问题很难说。
我认为,要解决投资消费等存在的问题,关键是适当降低投资率、适当降低经济增长率,从去年G D P年均增长10.3%开始,每年降低一个百分点,到“十二五”末期经济增长率在7%—8%之间,如果这样做的话,就会解决上述存在的问题。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胡乃武:2011年将存在温和通胀
我国通货膨胀形成原因包括三点。
第一,流动性过剩。造成流动性过剩的主要原因是外汇占款。巨大的外汇占款大大增加了国内货币的流动性,加大了通货膨胀压力。
第二,成本的过快上涨。生产要素成本的上升是通货膨胀形成的重要原因。无论是人工成本、土地价格还是原材料价格上涨趋势明显。
第三,输入型价格的上涨。2011年,国际原油价格突破100美元大关,金属矿和粮食价格的上涨幅度都达到10%左右。西方国家实施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加剧了流动性过剩,再加上世界经济持续缓慢复苏和大宗商品存在供需缺口,都推动了物价水平的上涨。
2011年我国将存在温和的通货膨胀,全年通胀率预计为4~5%。通胀的高点将出现在第二季度,之后将在略有下降的基础上趋于稳定,全年将呈现“前高后稳”的态势。但也存在以下几个不确定性:
第一,2011年物价上涨仍有较大的过剩的流动性基础,流动性回收是否能够实现预期目标存在着不确定性。首先,长期的高速货币发行导致目前累积的流动性存量较大。其次,2010年中长期占比较高,导致2011年的信贷规模惯性较大,仍将保持高速增长。再次,热钱的流入和贸易顺差的持续高位运行将使外汇占款比重依然较大,从而将部分抵消掉紧缩性货币政策的效应。最后,地方的投资冲动也将倒逼中央银行增大货币发行。
第二,2011年我国农产品价格可能会进一步上涨。首先,部分粮食主产区出现大面积灾害。其次,全球自然灾害频发和美元贬值压力将会导致国际农产品价格持续上涨,从而就会给我国农产品价格带来较强的输入型价格上涨的压力。再次,2011年我国“民工荒”现象加剧,农民工工资将进一步上涨,由此将会推动农产品价格的上升。最后,2011年我国继续上调稻谷和小麦等农产品的最低收购价格,但是会进一步推动已经持续上涨的粮食价格。
第三,受发达国家持续实施量化宽松政策以及2011年全球经济超预期反弹等因素的影响,包括石油、农产品和基础原材料在内的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将进一步升高,从而会加大我国输入型通货膨胀的压力。
总的来说,由于我国实体经济运行状况基本上是良好的,宏观调控政策的基调已回归稳健,因此,2011年会发生温和的通货膨胀,根据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的预测,2011年全年的通货膨胀率为4.6%,2012年为3.3%。
对于如何治理通货膨胀,这里提出六点对策建议:
第一,2011年全年尤其是上半年应实施稳健偏紧的货币政策,着力回收过剩的流动性,积极应对当前的通货膨胀;取有效措施防止M 2全年增速超过16%的预期目标;动态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力争全年新增信贷规模控制在7万亿元之内;适度加快人民币升值进程,2011年升值幅度可达到3.5%。
第二,加强通货膨胀预期的宏观管理。从治理流动性过剩导致的各种后遗症出发,实施稳健偏紧的货币政策,为防止经济泡沫的蔓延创造良好的货币环境。同时,货币管理与信贷监管应延伸到银行的表外业务和民间融资活动。
第三,加强通货膨胀预期的微观管理。一方面,应当对涨价敏感的低收入人群进行利益补偿,建立特殊人群价格补贴机制;另一方面,加快市场秩序的治理,防止各种游资利用居民对物价上涨的恐慌心理进行投机活动。
第四,加强输入型通货膨胀的管理。一是通过降低进口关税,加大进口力度,以平抑本国短缺商品的价格;二是可以适度进行人民币升值,以对冲国际价格的上涨;三是强化对国际游资的管理。
第五,加大供给管理的力度。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加大支农力度,增强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加强和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确保粮食安全。
第六,强化对货币政策和投资政策的管理。一是改变货币政策“政出多门”的状况;二是约束和防止地方投资冲动带来的信贷倒逼。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刘树成:中国经济尚不存在滞胀风险
2007年至今,中国经济运行态势表现出四个阶段的变化,由2007年的高位偏快,转为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时的大幅下滑,随后转向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恢复性大幅回升,又进一步转向新一轮合理的适度增长区间。进入2011年之后,中国经济向适度增长区间的平稳回落过程。
2011年和“十二五”时期中国经济走势可能会呈现以下六大特点:
1.从经济周期波动的态势看,2011年和“十二五”时期,中国经济将在新一轮周期的适度增长区间运行。
新中国成立以来,从1953年起,开始大规模的经济建设,进入工业化,到2009年,经济增长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的波动共经历了10轮周期,2010年又进入了新一轮即第11轮经济周期。如果宏观调控把握得好,第11轮经济周期有可能延续第9、10轮周期的长度,走出一个十年左右的“中程”周期。这样,2011年和“十二五”时期中国经济就可能运行在新一轮周期的适度增长区间。
2 .从基年经济增长率的位势看,起点较高,2011年和“十二五”时期继续加速上升的空间不大,宏观调控的侧重点是使经济走稳,主要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
2010年,经济增长率为10.3%,位势较高,继续加速上升的空间不大。宏观调控的侧重点是使经济走稳,防止借“十二五”规划开局之年盲目大干快上,防止借领导班子换届之机大搞“政绩工程”,防止整个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努力保持国民经济在适度增长区间平稳运行。为此,2011年和“十二五”时期,宏观调控首先要使经济增长率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中的恢复性大幅回升,向适度增长区间平稳回落。这一正常、平稳的回落过程并非是中国经济已经陷入或可能陷入滞胀状态。
3.从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看,2011年重在稳定物价总水平“稳物价”与“稳增长”是相辅相成的。
对于今年内的物价走势,由于2010年物价走势是前低后高,再加上翘尾因素的影响,今年可能会是前高后低,经过努力,实现4%左右的物价调控目标是有一定把握的。但是,还要考虑到一些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从今、明两年看,这些不确定性因素主要有三个:一是经济增长态势。不排除今、明两年我国经济增长仍然可能会出现偏快问题。这主要是考虑到各级领导班子换届,再加上“十二五”规划开局,各地大干快上的热情很高。因此,当前“稳物价”与“稳增长”的任务是相辅相成的。二是农业自然灾害因素。我国已连续7年粮食增产。今年,如果自然灾害特别是旱灾严重的话,将会影响到粮食丰收,会助推物价上涨。三是国际因素。如国际上原油价格、原材料价格、农产品价格走高的话,输入型通货膨胀的压力就会加大。
除以上三个不确定性因素外,我们还要关注和警惕工资上涨与物价上涨的螺旋式攀升问题。
4.从宏观调控的政策组合看,积极的财政政策与稳健的货币政策相搭配。
2010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根据国内外经济形势的新变化,对宏观调控两大主要政策的取向和搭配进行了调整,即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而货币政策则由“适度宽松”转为“稳健”。之所以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就是要发挥财政政策在稳定经济增长、调整经济结构、调节收入分配、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但与前两年有所不同的是,随着经济运行态势的变化,积极财政政策的规模和重点要有所调整,力度有所微调。
5.从潜在经济增长率看,“十二五”时期,在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的背景下,适度经济增长区间可把握在8%—10%,潜在经济增长率的中线可把握在9%。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也付出了很大的代价,主要表现为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这种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和一系列结构性矛盾,使我国今后的经济发展受到能源、矿产、土地、水和生态环境的严重制约,受到各种成本上升的影响,受到国内消费需求狭窄的限制,受到国际上经济、金融等风险的冲击。在此背景下,“十二五”时期,适度经济增长区间的上限可下调2个百分点,即适度经济增长区间可把握在8%—10%,潜在经济增长率中线可把握为9%。
6 .从经济增长的动力看,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城镇化的推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是“十二五”时期的重要动力源。“十二五”时期,我国将发生两大历史性变化:一是按照世界银行的标准,我国人均国民总收入将由“中低收入组”进入“中高收入组”;二是我国城镇人口比重将超过50%。这将为“十二五”时期扩大内需特别是扩大消费需求、促进需求结构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供重要动力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