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价调整制度的不合理-油价调整限制

tamoadmin 2024-09-27

1.结合价格机制的作用过程,论述政府对价格机制的管制产生什么样的后果。

2.油价终于要降了,油价调整的机制到底是什么?

3.国际油价低于地板价了,不下调油价。要是高于天花板价,会涨吗?

结合价格机制的作用过程,论述政府对价格机制的管制产生什么样的后果。

油价调整制度的不合理-油价调整限制

政府管制又称为政府规制( alregulation)。管制,是政府干预市场的活动总称,关于管制的研究被视为经济学的一个正式领域。管制经济学最早是由美国著名的经济学家斯蒂格勒开创的。在市场经济体制中,政府干预企业经济活动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利用普通法、反托拉斯法经过法院间接干预企业经济

活动;第二,利用宏观调控手段通过市场间接干预企业经济活动;第三,通过国有化直接干预企业经济活动;第四,通过管制机构直接干预微观经济主体活动。其中,通过普通法、国有化和宏观调控干预经济的活动基本上可以归为政府的宏观行为,反托拉斯和管制属于政府的微观行为。因此,总的来说政府干预从经济性质来看,可以分为两大方面:宏观调控与微观规制。

如上所述,管制是政府直接干预微观经济主体活动的一种行为方式,那么,按照政府对微观经济活动干预的路径来看,通常可分为直接管制和间接管制。直接管制,是政府的相关机构通过有关进入、价格、许可、认可、标准、收费等法规而直接对企业市场行为施加的管制。间接管制,是指由政府的司法机构通过一定的法律程序而对企业的不正当竞争和垄断行为进行的管制。其中,政府的直接管制又可分为经济性管制与社会性管制。经济性管制是对诸如自然垄断行业和金融业等特殊行业的管制;社会性管制是对企业行为造成了环境污染等外部性问题与产品质量以及生产安全和卫生等内部性问题进行的管制。

政府为什么要进行管制?这一问题几乎等价于政府为什么要干预经济的问题。

管制的产生是与市场失灵相联系的,当市场机制不能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即出现市场失灵时,政府就通过管制以矫正和改善市场机制存在的缺陷,干预资源配置。通常引起市场失灵的因素主要有:市场势力(如:垄断)、信息不对称、外部性、内部性、不完全竞争、公共物品、公正分配失灵、非价值物品的生产(如:毒品、武器等形成的交易市场)、风险与收益的市场失灵(如:高技术行业由于风险与收益的不对称,从而缺乏与社会发展需求相吻合的投资)。这些市场失灵现象为政府干预经济活动提供了前提条件。

政府克服市场失灵是一种代替竞争政策的治理机制。政府管制与市场机制之间的相互替代不是静止不变的,这种替代是一种动态的过程。也就是说,当政府行为不能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而且产生了寻租、腐败等扭曲资源配置的市场绩效,也就会出现管制失灵现象。这时的市场要求是希望政府放松管制。

政府管制与市场机制功能发挥不是一种简单意义上的相互替代,而是一种不断调整的动态变迁过程。也即市场经济的发展和规范运行,必须有政府广泛、深入和系统的管制,同时,管制也必须随着市场的竞争强度、交易规模、产业结构和经济水平的变化做出适时的改革。如:上个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处于萧条时期建立在“命令与控制”理念基础上的一套管制制度,随着战后的高速增长、产业结构的升级和管制的僵化,市场与管制之间发生冲突。当时的管制机构同时拥有半立法、半行政和半司法权利“三位一体”的管制模式,导致了管制机构的膨胀和管制过多过滥;到20世纪70年代,美国联邦管制机构平均每年发布规章7000多件,管制成本平均为6400多亿美元,造成了市场扭曲和低效率(Arrowetal,1996);从70年代末到80年代,联邦政府行政机构开展了放松管制、国有公司民营化和私有化改革;到1993年,人们普遍认为,克林顿签署的《12866号行政命令———管制的计划和审核》为建立市场导向的政府管制提供了一个基本框架。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市场失灵是政府管制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因为政府管制也有可能失灵。从这个意义上讲,制度的调整、变迁和改革是克服两种“失灵”寻求新的制度均衡的演变过程。

政府管制的重要手段是行政立法,发布规章。美国在政府管制方面经历了100多年的探索。自美国国会在1887年制定了《州际商业法》,批准成立了第一个对市场经济施行政府监管的机构———州际商业委员会(ICC),并授予其广泛的制订和发布规章的权力,以保障市场健康运行以来,陆续批准成立了一系列政府管制机构,并同时授予这些机构制订规章的权力。因为就维持市场秩序和促进市场效率的作用而言,立法和诉讼持续的时间长且成本高,而行政监管迅速、灵活且成本低。也因此,在美国,管制延伸到市场经济的各个方面,由于规章的大量发布,以至出现了立法重心从国会转移到行政机构的趋势。在我国,计划经济体制下,只存在行政命令式的管理方式,企业只是国家行政机构的一种延伸,并不存在严格意义上的政府管制。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经济要求公正、公开、规范的市场秩序,这需要有法律规章作为保障。因此,自确立建立市场经济以来,及相关部委局、及一些地方政府出台了大量的法规、条例、办法措施。这些法规条例中有些取得了积极的效果,有些效果不明显,也有些甚至阻碍了经济的发展。

政府不应贸然地出台一系列限制价格的措施,尽管这样的限制价格的举措也许会在短时间内起到平抑价格的作用,也会得到某些喝彩。但却将人为地抑制市场内在的平衡机制,负面效应也是很明显的。政府要做的应该是及时向市场提供信息,必要的时候还可以借助政府力量,增加市场供应。因为民众一旦相信供应将有保证,其恐慌性需求自然会消退,价格也就失去上涨的支撑。相反,政府直接干预价格,限制商家的零售价格及中间环节的批发价格,并不能改变消费者的预期,也不能减少恐慌性需求。根据经济学家的分析论断,决定价格的不是真实的供需,而是人们对于供需状况的主观认知。而这,也正是政府可以发挥作用的地方。政府可以通过及时提供生产与供应信息,打消消费者的恐慌情绪。从而使市场恢复到理性的供需平稳运行状态。

我们同时认为,面对一系列涉及民生的商品大幅涨价,政府还应该组织一定的财力,直接对收入最低群体进行补贴。这不但不会扰乱市场机制自然具有的平抑价格的机制,反而是政府在市场之外对市场某些不足的一种补充。这样既不致于使部分低收入群体生活压力过大,又不会损害市场体制本身。

从历史经验来看,如果政府仅仅是希望通过对管制某些商品价格的方法来治理通货膨胀,其结果只能是南辕北辙,要达目标是不可能达到的因为,无论是从理论上来看,还是从经验上来看,用价格管制的办法来治理通货膨胀,最后失败的例子比比皆是比如,最近的非洲的辛巴威,通货膨胀到了70倍政府下令让所有物价全部下降,民众当然相当拥护,但实际上不仅没有遏制过高的通货膨胀,反之,物价更是快速上涨,整个国家经济也陷入萧条还有,20世纪40年代末,中国的通货膨胀也是一个十分明显的例子

再来看当前中国情况,目前政府对成品油进行严厉的价格管制,希望通过这种管制来减缓通货膨胀上涨压力,但是这样做,不仅达不到目的,反之由于对成品油价格管制而导致了油品市场的价格严重扭曲,所造成经济问题更是为大,价格上涨的压力更大如石油的国际价格从2007年初的50美元上涨到当前130美元由于国内石油价格不能根据国际油价变动做出相应的调整,这一方面造成国内两大石油公司(中石化与中石油)必须在严重亏损的情况下经营,而由于两大石油公司不仅是公众的上市公司,而且两大石油公司市值所占的比重较高在政府对两大石油公司的价格管制而导致两家公司严重亏损的情况下,股市投资者一定会用脚投票退出这样严重亏损的上市公司,从而导致整个股市的价格下跌同时,由于两大石油公司所经营石油严重亏损,这不仅会降低两大石油企业生产的积极性,从而进一步造成国内油品严重短缺,增加用油企业的生产成本与交易成本

从目前广东浙江及北京所观察到的情况来看,由于石油短缺,许多运输车辆加不到油,即使能够加到一点油,也要排上很长队,花上很多的时间前几天,在北京五环边上一个加油站上见到一个货车司机,他告诉我,他已经在北京等加油两天了由于加不到油,不仅车上的货物不能够及时运到目的地,造成运输货物损坏,而且一路上增加了几倍等待加油的成本而且,由于油品的短缺,也使得一些加油站的油品以次充好,变相提高油品的价格而这些运输车辆成本的增加,也必然会把其增加的成本转稼到下游的消费价格上去这样,政府对成品油价格管制,不仅扭曲了整个市场的价格机制,制造了成品油的紧缺,增加企业运行成本,降低了企业经营效率,而且它也成了推高整个物价水平的重要动因还有,比如,政府对电力价格管制的结果对农产品价格管制结果都是如此

总之,市场经济的根本是什么?就是通过价格机制来形成对企业及个人有效的激励与约束,让企业个人能够根据市场的价格的变化来调整其行为如果市场的价格被管制,市场的价格扭曲,那么个人与企业行为激励与约束机制就不可能出现世界各国的历史,包括中国改革30年以来的历史都表明,个人与企业在既定的约束条件能够通过有效的价格机制让市场运作起来,这才是唯一经济发展企业效率提高之路因此,当前政府对一些行业及产品的价格管制是不利经济发展的,其带来的严重负面影响决不可低估

油价终于要降了,油价调整的机制到底是什么?

油价调整的原理就是依据新加坡、纽约和鹿特丹三地原油市场价格的变动情况,调整国内的成品油价格。而且国内有属于自己的调整区间和调整幅度。

一、油价调整机制

现行的油价调整机制,是从2013年3月27日进行调整后开始执行的。根据现行的调整机制,我们国内的成品油价格也基本上和国际油价接轨了。

毕竟,我们国家也是石油的进口国。我们国家的原油进口比例还是很高的。国家为了更好地与国际接轨,也是对油价调整机制进行了调整。

二、油价调整区间

我们国家的成品油虽然和国际油价接轨了,但是国内油价并不是一天调整一次,而是每10个工作日调整一次。

不仅如此调整的区间也取消了原来4%的限制。当然,我们国家油价调整时也是有最低限度的。当油价变化的幅度少于50元/吨时,不进行调整。并且把变化的金额累计到下一个调整区间。

而且在2016年为了完善成品油价格调整机制,设置了调控区间。具体来说,当国际油价高于130美元/桶时,国内成品油的价格不调或者微调;国际油价低于40美元/桶时,国内成品油价格不再下调。

三、油价后期走势

2022年4月15日24时,成品油价格调整窗口将会打开,根据现在国际原油的走势,本轮成本油价格将会迎来2022年的第一次下调。

根据第10个工作日(4月15日)的最新数据,预测原油价格下调幅度在550元/吨左右。折算为升的话,对于92号汽油来说下调的金额在0.45元左右。按50升的油箱计算,加满一箱油将节省22.5元。

不仅如此,由于国际主要产油国为了抑制油价上涨,也开始释放储备石油。同时,俄乌局势趋于稳定,后期原油的价格依然有持续下降的趋势。

综上,油价调整的机制就是和国际接轨。同时为了更好的控制油价,设定了上下限。而且油价后期也有持续下降的空间。

国际油价低于地板价了,不下调油价。要是高于天花板价,会涨吗?

调控上限为每桶130美元,下限为每桶40美元。也就是国际油价高于130美元/桶时,国内油价不再跟随上涨。国际油价低于40美元/桶时,国内油价不再调整。

我觉得不会涨,从30涨到130,国内油价也得再翻个2倍吧,等国际油价130美元一桶,那国内成品油都要20元每升了,估计到时全国都是坐公交车了,不知道我算的对不对,估计不对,来个大神帮算下

也就是常说的40美元的地板价。但不是说低于40美元一桶就不调整了,是按40美元每桶再加上成本和利润计算再进行调整。

上一次调整时间是2020年3月3日,由于成品油价格调整周期是10个工作日,10个工作日后就是2020年3月17日。

而且油价调整是按照3月3日至3月17日中10个交易日德平均价格计算的。而且要遵照上调或下调幅度不足50元/吨时,国内成品油限价将不作调整的规定。

因此,是否下调油价,下调多少,还需要看接下来几个交易日油价的变动情况。从目前来看,由于上次成品油调价搁浅,累积有一定的差价,现在又下跌幅度这么大,因此下调肯定一定的了。

至于高于天花板价130美元每桶,是否会调价,调价多少的原理和地板价调价原理一样,就是看10个交易日平均涨跌了多少,是否达到50元每吨的幅度要求,如果达到了就调整,达不到就搁浅不调整。

其实油价下跌利于国内航空油运行业,国家也可以减少储备原油的成品。我们老百姓也可以加到便宜油。

08年国际油价147美园一桶,国内每升6.7元。现在40元一桶国内近6元一升,如果再回升到147元一桶,国内油价就要2O元一升。

高于天花板130美元/桶的价格国内油价也不会上涨,这是由我国的成品油定价机制决定的。

简单来说我国发改委于2008年推出“国内成品油定价机制”,从此以后国内成品油价格跟国际原油价格“有条件”的接轨,国际原油价格涨跌触发“机制”则国内成品油价格也相应做出调整。

2008年“机制”推出以来,截至今天,“机制”经过多次调整,就目前而言“机制”的运行规则基本如下:

1.国内油价每10个工作日调整一次。根据国际原油价格涨跌幅度,当原油价格涨跌超过50元/吨时,就跟随涨跌,如果涨跌幅度不足50元/吨,则暂不调整,涨跌幅计入下一个调整周期累计。

2.上下限制的规定:“机制”规定,当原油价格高于130美元/桶或者低于40美元每桶时,我国成品油价格不做调整。这也是为了稳定国内成品油价格的基本稳定,防止油价大涨大落对经济生产造成影响。

因此,通过以上对“成品油价格调整机制”的解读可以 看出:如果国际油价上涨至天花板价格(130美元/桶),国内油价就不会做出调整,因此油价不会上涨。

显然不是的,国内成品油成本价格远远高于原油价格。

目前受全球新冠疫情的影响,加之OPEC成员国与俄罗斯就石油减产协议谈判失败的刺激,目前国际原油价格已经下跌到32美元/桶左右,换算成国内度量也就是1.4-1.5元/升。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国内成品油成本价就是1.4-1.5元/升,因为成品油价格包括原油原料价格、加工提炼价格、运输储藏价格,因此油价成本远高于1.5元/升。

我国实行“国内成品油价格调整机制”,调整周期为10个工作日,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因此即使国际原油价格这两天出现大幅度下跌,但是在下一个调价周期到来之前,我国并不会对现油价进行调整。

另外,为了维持国内油价基本处于稳定水平,当国际原油价格跌破40美元/桶或者涨到130美元/桶时,我国成品油价格就不会再调整了。

油价,我个人觉得,要找到一个临界点!这个临界点就是油的亏赢点,按照现在的价格形成机制,国际油价40美元一桶时,国内价定在临界点上!然后,随行就市!现在40美元,国内现在6块多,就不动了,所以,临界点太高!造成了国际140多,国内6块多,国际3o多,国内还是6块多!现在的机制,国际140时,国内涨到多少,才不涨?!所以,专家要把真实的油价成本找出来,才是油价涨跌的本质!

国际油价在3月9日下跌幅度达到30%,目前原油价格已经跌破地板价32.91美元每桶,折合人民币约228元一桶,每桶原油约等于158升,按照目前原油价格来计算每升原油等于1.44元人民币,比国内矿泉水价格还要低!

在每升国际油价比国内每升矿泉价格还要低的情况下,国内成品油价格还会下降吗,目前成本油已跌破国内设定的地板价 (下限) ,这种情况下即便是原油价格一直持续低于地板价,国内成品油也不会在进行大幅的调整 (不过略微调整也是会有的)。

如果未来某一天国际原油价高于天花板价 (上限) 国内成品油还会涨吗,按照国内目前所执行的成品油定价机制来看,如果在原油价高于130美元每桶的时候,国内依然执行的是2016年1月13日,国家发展改革委所发布的成品油价机制政策的情况下,上限为每桶130美元,下限为每桶40美元,那么即便是原油价在未来某一天,飙升超越上限130美元每桶 (天花板价) 国内成品油价格这时候也不会再上涨。

综上:虽说国际原油价格与国内成品油价格息息相关,但是国内为了维护平衡在2016年的时候,设定了成品油价机制政策上下限40美元-130美元 (每桶原油), 不管是低于下限还是高于上限国内成品油价格均不会再发生下降或上涨 (未来某一天原油价格高于上限(天花板价)国内成品油是否会持续上涨,主要取决于当时国内成品油定价机制决定,按照目前政策来看是不会发生上涨)。

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

国家成品油定价机制,是与国际油价有条件的联动,不是随便设定的。2016年1月3日,国家发改委发布了国家成品油调控的机制,将成品油调控的上限定为每桶130美元,下限定为每桶40美元,这是国家根据新加坡、纽约和鹿特丹三地油价,世界平均采油成本(世界平均采油成本是3~5美元每桶),通过经过长期的摸索,市场检验符合国家经济发展要求,多方博弈的一个定价机制。

所以,国际成本油价格即使高于130美元的天花板,国内油价也不会涨,因为已经到达国家成品油定价机制的上限。这是国家级层面的制度,不会因时因事而改变。

另外,即使国际油价高于130美元每桶,那么国内油价水涨船高,也已经涨到了很高的位置,人们已经无法承受,国家也会启动相应的机制来做调节,比如启动原油储备投放市场,平抑油价。否则不仅仅是老百姓开不起车,所有跟一次能源有关的产业都将会受到波及,会影响到人们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

打字不易,欢迎关注,不同观点请评论区留言。

经济发展离不开石油,不管国家油价涨与跌,国内油价都会维持在一个合理的水平,对生活没有任何影响。调价的问题有政府操心

再者国际油价哪怕到200美元一桶,按1桶=158.98升 来算也就1.2美刀一升。换成人民币才8.8元左右。何况现在才48美元左右。刨去加工成本,油价的利润可想而知。

国内油价保持10元左右1升一点问题都没有

根据现在的情况可以发现,国际油价已经非常低了,而且还有可能价格会更低,对于我们这样一个进口大量石油的国家来说,确实是一个好机会,很多人希望国家能够借此机会大量储备低价的原油。

中国海关总署近日发布的一组进口数据显示,2020年1-2月,我国石油进口8688.8万吨,比2019年同期增加425.7万吨,增长5.2%。2019年,中国对外国石油的依赖度已增至72.3%,依赖比例也随着我国经济增长而上升,据分析,2020年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达到72.7%,比2019年提高0.3个百分点。

虽然我国油田众多,中国石化主要以炼油为主,但我国油田资源有限,属于石油穷国,每年都有大量原油依赖进口,国际油价下跌意味着我国进口原油成本下降,但是我国是否应该大量储备现在的低价油呢? 此时,国际原油暴跌,股市暴跌,作为原油的消费大国和进口国,这对中国来说是非常有利的。

过不了多久,国内疫情得到控制,国家就开始恢复生产工作,需要大量的资源来发展生产,对原油的需求也会增大,国际油价的走低,有利于我国制造企业成本的降低,这对我国未来的经济复苏是一个非常好的消息。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进口国和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当前国际油价不稳,仍有进一步下跌的空间。

国际油价大跌,第一有利于降低通货膨胀,第二可以提高中小企业的利润,第三可以增加外汇储备。然而,油价下跌可能导致能源化企业亏损,对新能源 汽车 等行业带来不利影响,另一方面,石油储运需要很大的成本,虽然供应端油量充裕,但是运输端的运力能不能达到还是个问题,而且,原油储存需要专业技术、人才和较高的成本。 现在的油价很低,国家根据现在的情况有可能增加石油的储备,但不会无限量的增加,而是根据未来国内石油需求去增加,储备或者是不储备,有利也有弊,所以要权衡实际,实现国家利益最大化。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